左邻右舍的认可像一阵暖风,吹散了“卤味风波”的最后一丝阴霾,也让沈清辞去集市摆摊的想法变得更加坚定。晚饭后,趁着赵氏回屋歇着的空档,一家四口又凑在小屋里开起了“秘密会议”。
“爹,娘,”沈清辞压低声音,眼睛亮晶晶的,“现在街坊们都觉得咱的卤味好,连郎中都说了干净卫生,咱们去集市摆摊,是不是更有底气了?”
沈厚德蹲在地上,用草棍划拉着,闷声道:“理是这么个理……可集市上人多眼杂,摊位费、还有别的卖熟食的摊子……”
“他爹说的对,”周氏也一脸忧心,“咱们人生地不熟的,去了被人欺负咋办?我听说集市上那些老摊贩,厉害着呢!”
沈安却对“集市”充满了向往,摇着姐姐的胳膊:“姐,带我去吧!我去帮你吆喝!我嗓门大!”
沈清辞被弟弟逗笑了,摸摸他的头:“你现在可是咱家的‘秘密武器’,不能轻易露面。”她转向父母,认真分析:“爹,娘,我知道你们担心。可咱们不能总缩在家里。摊位费我打听过了,一天五文钱,位置偏点的可能三文就行。咱们第一天去,不用挑最好的位置,先找个角落试试水。至于别的摊贩……”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咱们卖的是独一份的卤猪下水,跟他们不冲突。说不定,还能互相帮衬呢?”
“互相帮衬?”周氏不解。
“对啊,”沈清辞解释,“比如咱们可以跟卖烧饼的商量,买他两个烧饼,送一小勺卤汁蘸着吃,保准他的烧饼卖得更快!咱们的卤味也能让更多人尝到味道。”
沈厚德和周氏听着女儿条理清晰的分析,心里的担忧渐渐被说服了。女儿好像天生就知道该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做生意。
“成!”沈厚德一咬牙,站了起来,“下次逢集,爹带你去!”
几天后,正是镇上大集的日子。天还没亮,沈厚德和沈清辞就悄悄出了门。沈清辞背着一个盖得严严实实的背篓,里面是昨晚熬夜卤好的肥肠、猪肚和一小罐卤豆干(她新开发的试验品)。沈厚德则揣着女儿给的十文钱“启动资金”,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赶到镇上的集市时,天已大亮,集市上早已人声鼎沸。各式各样的摊子沿着青石板路两边排开,卖菜的、卖布的、卖杂货的、卖吃食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空气里混杂着各种味道,热闹非凡。
沈清辞还是第一次亲眼见到这古代的集市,心里充满了新奇感。但她没忘正事,一双眼睛像雷达一样扫视着,寻找合适的位置。
“爹,你看那边,”她指着集市尾巴靠近路口的一个空档,“那边人流量虽然不如中间大,但来往的人都能看见,摊位费应该也便宜点。”
沈厚德点点头,父女俩走过去。管理集市的是个留着山羊胡的老吏,正坐在一张破桌子后打盹。
“大叔,请问这边摆摊一天多少钱?”沈清辞礼貌地问。
老吏掀开眼皮瞥了他们一眼,尤其多看了几眼他们朴素的穿着和那个不起眼的背篓,懒洋洋地伸出三根手指:“这边,三文一天。先交钱。”
沈厚德赶紧数出三文钱递过去。老吏收了钱,丢给他们一个写着号码的小木牌,又闭上了眼。
位置定了,父女俩开始摆摊。他们没有像样的案板,只能用一块洗刷干净的旧木板搭在带来的两个小凳子上。沈清辞把背篓里的瓦罐一个个拿出来,揭开盖子,卤货那特有的浓郁香气立刻飘散开来。
这独特的香味,很快吸引了一些路过行人的注意。
“咦?这啥味儿?这么香?”一个扛着麻袋的汉子停下脚步,抽着鼻子问。
沈清辞赶紧笑着招呼:“大哥,自家卤的猪下水,肥肠猪肚都有,香着呢,下酒最棒!要不要来点尝尝?”
那汉子凑近看了看,皱皱眉:“猪下水?那玩意儿骚得很!能好吃?”
“大哥您闻这味儿,像骚的吗?”沈清辞也不急,用筷子夹起一小块色泽酱红、颤巍巍的肥肠,“您先尝一小块,不要钱!觉得不好吃您扭头就走!”
汉子将信将疑地接过,放进嘴里一嚼,眼睛顿时亮了:“嘿!还真不赖!软糯入味,一点怪味没有!怎么卖?”
“肥肠十五文一斤,猪肚二十文一斤。”沈清辞报出早就想好的价格,这价格比生肉便宜,但比成本高多了。
“成!给我切半斤肥肠!”汉子爽快地付了钱。
开门红!沈厚德在一旁看着,紧张的手心都在冒汗,见女儿几句话就做成了生意,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然而,生意并非一帆风顺。旁边一个卖烧鸡的胖摊主,见这新来的小丫头摊子前渐渐围了人,抢了他的风头,脸色就不太好看了。他阴阳怪气地对旁边卖包子的人说:“哼,现在真是什么都能摆出来卖了,猪下水也敢上台面,也不怕吃坏了人肚子!”
这话声音不小,几个原本想买的顾客听了,顿时犹豫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寒门小厨娘请大家收藏:(m.zjsw.org)寒门小厨娘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