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当务之急是第二天集市的生意。
翌日,天光微亮,父女俩再次踏上前往集市的路。有了前两天的经验,他们显得从容了许多。摆好摊,挂上那块简陋的“沈记卤味”木牌,揭开瓦罐的盖子,熟悉的浓郁香气再次弥漫开来。
令人惊喜的是,摊子刚摆开没多久,就迎来了熟面孔。
“小姑娘,给我来半斤肥肠!昨天买回去下酒,我家那口子直说好,今天特意让我再来买!”正是第一天光顾的那个扛麻袋的汉子,他咧嘴笑着,声音洪亮。
“好嘞!大叔您稍等,这就给您切!”沈清辞脸上绽开笑容,手脚麻利地称重、包好。这“回头客”的出现,比赚到钱还让她开心。
汉子付了钱,却没立刻走,反而凑近些压低声音说:“小姑娘,你这味儿是真不错!我在码头干活,几个兄弟闻着味儿都馋了,明天我带他们一起来!”
“哎!那先谢谢大叔帮我们宣扬了!”沈清辞心里乐开了花,连忙道谢。
这仿佛是一个信号。接下来,陆续又有几个前两日买过的顾客过来,有的买猪肚,有的买豆干,还都热情地跟沈清辞搭话。
“老板娘,这豆干给我留两块,我一会儿买完菜再来拿!”
“小姑娘,明天还出摊不?我闺女回娘家,指定要带点你这卤味回去。”
“小老板,你这肥肠一点怪味没有,咋处理的?教教我呗?”一位大娘开玩笑地说。
沈清辞一边忙活,一边笑着应答,态度真诚又热情:“大娘,这可是我们家吃饭的手艺,不能外传哩!您想吃随时来,保证味道不变!”
沈厚德在一旁看着女儿游刃有余地招呼客人,脸上也露出了憨厚而欣慰的笑容。他主要负责收钱、找零,动作也比昨天熟练多了。听着铜钱落入钱袋那叮叮当当的声响,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实在,他觉得浑身都充满了干劲。
生意比前两天更加红火,带来的卤味不到晌午就卖掉了七七八八。醉仙楼的伙计也准时来取走了预定的份例。看着渐渐空下去的瓦罐,沈清辞心里充满了成就感。稳定的客源,正在慢慢形成。
收摊的时候,旁边卖烧饼的大叔一边收拾家伙什,一边羡慕地说:“沈家姑娘,行啊!这才几天,都有老主顾了!照这么下去,你这小摊迟早得扩大门面!”
沈清辞谦虚地笑笑:“大叔您过奖了,都是大家捧场。还得靠您多照应呢!”
回去的路上,沈清辞和父亲盘算着今天的收入,比昨天又多了几十文。更重要的是,那种被市场认可的感觉,让父女俩的脚步都格外轻快。
“爹,您看,只要东西好,就不怕没人买。”沈清辞语气轻快地说。
“嗯!”沈厚德重重点头,看着女儿的眼神充满了信赖,“阿辞,爹听你的!你说咋干就咋干!”
然而,沈清辞的心里并没有完全放松。生意是步入正轨了,但废宅的秘密像一把悬着的剑。今天集市上那位大叔无心的一句“扩大门面”,倒是提醒了她。总靠打游击和借用废宅不是长久之计,而且产品线也比较单一。
她一边走,一边观察着集市上其他摊位。卖鱼的摊子上,一些没人要的小鱼小虾价格极低;偶尔还能看到有农人拎着一桶田螺叫卖,更是便宜得几乎白送。一个念头在她心中萌生:卤味的食材,能不能再拓展一下?比如……这些价格低廉的河鲜?
这个想法让她兴奋起来。如果成功,不仅能进一步降低成本,还能做出独一份的特色!
可是,田螺、小鱼这些河鲜,处理起来更麻烦,腥味也重,能卤得好吃吗?她心里盘算着回去要好好试验一下。
只是,试验需要场地,需要材料……这一切,都绕不开那个越来越迫近的问题——如何才能真正拥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生产基地”呢?奶奶那双精明的眼睛,可不会一直被蒙蔽。
喜欢寒门小厨娘请大家收藏:(m.zjsw.org)寒门小厨娘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