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弘恭病死,石显却升任中书令,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这世上事情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早在汉武帝执政时期,就在南越设置了两个郡,这两个郡分别为珠厓、儋耳。由于这两个郡位于海岛之上,朝廷派去的官吏就经常欺压当地的百姓,而当地民风剽悍,自认为他们远离朝廷,所以就频繁地违反朝廷律令,几乎每隔几年就要发动一次叛乱,杀害朝廷派去的官吏,朝廷也多次出兵平叛。在宣帝执政时期,就发生了两次叛乱。到元帝即位的第二年,珠厓山南县的百姓再次反叛,依照惯例朝廷就派兵去征讨,没想到的是,此次征讨却引发了其他县的叛乱,导致战事持续多年无法平息。
看到南越战事陷入胶着状态,元帝就和大臣们商量该怎么办,大多数人主张进行大规模的征讨。但是有个人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就是贾捐之,也是贾谊的曾孙,他说:古代的圣王治理天下,都会选择以德服人的方式,不会强行扩张自己的领土。秦朝因为穷兵黩武,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孝文皇帝推行文治,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孝武皇帝四处征伐,导致天下动荡不安。如今关东地区的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卖妻鬻子的现象那是屡禁不止,这才是国家面临的大患。珠厓郡地处偏远,生存环境恶劣,当地的百姓与禽兽没什么差别,实在不值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征服,而且放弃珠厓郡并不会损害朝廷的威严,反而能够为国家节省开支,专心救济关东地区的灾民。听完贾捐之的建议,元帝就让丞相、御史讨论这些建议的可行性。经过一番讨论,御史大夫陈万年主张出兵征讨,丞相于定国则认为:此前征讨珠厓郡耗费巨大,死伤众多却没能平定叛乱,如今关东地区的局势不稳,所以贾捐之的建议更为稳妥一些。最终,元帝还是采纳了贾捐之的建议,放弃了对珠厓郡的征伐。贾捐之的远见卓识为朝廷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消耗。
公元前 46 年春天,元帝就颁布诏书说:珠厓的叛军杀害百姓、违反朝廷的律令,罪行实在是大逆不道。对于此事,朝中有人主张出兵征讨,有人建议坚守,也有人提议直接放弃对珠厓的管理,大家众说纷纭,难以达成共识。朕日夜思考这些建议,想到如果要维护朝廷的威严,就应该出兵诛杀叛军;如果因为畏惧困难而犹豫不决,那就应该选择屯田坚守;如果顺应时势的发展,就应该以天下百姓为重。相比之下,百姓的饥馑与远方蛮夷的不服,哪个危害会更大呢?况且如今遇到灾年,朕连宗庙祭祀都难以做到周全,又何必执着于这点耻辱呢?如今关东地区的百姓生活困苦,国库空虚,如果再兴兵征讨,不仅劳民伤财,还可能引发更大的灾难。因此,朕决定废除珠厓郡。当地百姓若是仰慕朝廷的仁义愿意归附,那朕也会对他们进行妥善安置;若是他们不愿意归附,那朕也绝不强迫。怎么感觉这话有点像是道德绑架呢?
四月末,茂陵的白鹤馆突然发生了火灾。元帝觉得这是上天降下的警示,随即就下令大赦天下,期望以此来安抚民心、消弭灾祸。然而,夏季又遭遇了旱灾,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元帝选择立长沙炀王的弟弟刘宗为长沙王,让他延续宗室的传承。而长信少府贡禹却上奏建议减少各离宫及长乐宫的守卫至少一半,以此来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到了六月,元帝就给他做了回复说:朕深知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他们被迫远离家人,从事一些非生产性的劳役,驻守着空荡荡的宫殿,这恐怕不符合阴阳调和的道理。因此,朕决定撤销甘泉宫、建章宫的守卫,让他们回乡务农。同时,百官也要厉行节俭,大家要踊跃进言,不必有所顾忌。
同年,元帝再次提拔周堪为光禄勋,任命周堪的弟子张猛为光禄大夫、给事中,他们二人深受元帝的信任,成为朝堂上的重要力量。
公元前 45 年春,正月,元帝前往甘泉宫祭祀泰畤,向上天祈求国泰民安;三月,又巡幸河东并祭祀后土,还赦免了汾阴的囚徒,以此太彰显皇恩浩荡。
公元前 44 年春,正月,元帝封周子南君为周承休侯,以此来表示对古代王室后裔的尊崇。三月,元帝巡幸雍地,然后又祭祀五畤。
到了夏季四月,参宿方向出现了彗星,古人认为这是天象在示警。元帝就采纳了儒生贡禹等人的建议,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下令太官每天减少对牲畜的屠宰数量,宫里的各项供应都要减半;精简皇帝的车马用度,只保留必要的配置;废除角抵戏、闲置的上林宫馆、齐地的三服官、北假的田官、盐铁官以及常平仓;取消对博士弟子的名额限制,鼓励更多人求学;百姓中如果有通晓一经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同时减省七十多项刑罚。
六月,长信少府贡禹被朝廷任命为御史大夫,他多次上书进谏,这种正直敢言的作风深受元帝的赞赏,许多建议也都被采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zjsw.org)资治通鉴新译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