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末的江淮大地蒸腾着湿热,梁大宽站在古医堂后院,闭目感受百会穴内空间的震颤——经过半年的灵气滋养,原本不足百亩的随身空间已拓展至千平方公里,云雾缭绕的药田、飞流直下的灵泉、层叠的热带雨林与温带阔叶林分区而立,宛如微缩的“天下药府”。人参精的红尾巴不知何时化作五缕细长的须子,此刻正绕着他的手腕打转,须尖泛着温润的金光:“小友小友!内空间的‘土行脉’连通了九华山的地气,那里的黄精该‘醒’了!”
九华山天台峰的晨钟尚未敲响,梁大宽已踩着青苔密布的石阶上行。海拔800米的阔叶林下,腐殖土中渗出若有若无的甜润气息——那是黄精特有的“土金之气”,《本草纲目》称其“补诸虚,填精髓,久服轻身延年”,因常生于人迹罕至的岩缝树荫,又被称为“仙人余粮”。
“须子尖往左偏三度!”人参精的五缕须子突然如雷达般伸展,在一丛金毛狗蕨旁停住,“下面有‘会吐泡泡’的黄精!”梁大宽扒开落叶,只见三株高约50厘米的植物扎根岩缝,叶片呈轮状排列,嫩黄色的根茎如连珠状结节,表面附着晶莹的“露滴”——正是九华黄精中的上品“鸡头黄精”,因形如鸡头,芽痕圆钝而得名。
“鲜黄精有麻味,得九蒸九晒才能滋阴不腻,”梁大宽指尖轻触根茎,神识催动内空间的“蒸晒坊”自动升起松木柴火,“但野生鲜品外用治皮肤病有奇效,《千金方》记载‘黄精汁涂疮,止痛生肌’。”人参精的须子已缠上根茎,五缕金光化作细线渗入岩缝,将整株黄精连根拔起时,根茎断口竟渗出透明的胶状液体,在晨露中凝成细小的“金珠”——这是吸收了九华山千年灵气的标志。
手机在帆布包震动,秋雁的视频带着古医堂的檀香:“来了位特殊患者,自称‘大风癞疮’,脸上溃烂流水,手脚脱皮开裂……”画面切至诊室,一位中年男子坐在屏风后,面部红肿渗液,眉毛脱落,双手掌角化如树皮,语音含混:“在西北放牧时染了怪病,西医说是什么‘麻风杆菌’,吃了药烂得更厉害……”秋雁举着舌苔照片:舌质紫暗,苔黄腻,脉弦滑数,患处皮肤温度偏高,触之灼热。
梁大宽心中一凛:“此乃风湿热毒蕴结血分,兼气血瘀滞。《诸病源候论》称‘癞病’,因‘风邪入血,与热相搏,血涩不行,肌肉不仁’。”他举起刚采的黄精:“正好用九华黄精滋阴润燥,解血分热毒,搭配清热燥湿药。”说话间,内空间的“九华药圃”自动生成湿润的岩缝环境,黄精根茎落地时,叶片轻轻舒展,仿佛在与内空间的土气共鸣。
视频里,患者掀开衣襟,胸背部布满暗红色斑块,部分结痂脱皮,散发腐浊之气。秋雁同步记录:瘙痒剧烈、渗液黏腻、大便黏滞、小便黄赤——典型的“风湿热毒瘀阻证”,治当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活血养阴。人参精的五缕须子突然在屏幕上画出冒烟的血管:“小友小友!他的血像煮过头的粥,又稠又黏,黄精是‘血液清道夫’,能把燥火变成金水!”它用须子尖点了点黄精的结节,“你看这一节一节的,像给血管搭小拱桥,让瘀血流通!”
梁大宽点头:“《外科正宗》治癞疮用‘苦参丸’,但患者阴液已伤,需加滋阴药防苦寒伤正。”转向秋雁:“分‘内外合治四步法’:第一步,内服方用黄连解毒汤合消风散加减,黄连6g、黄柏9g、苦参15g清湿热,生地20g、黄精15g(鲜品打汁)养阴血,再加丹参12g、鸡血藤15g活血;第二步,外洗药用金银花30g、蛇床子20g、黄精鲜品50g煮水,趁温热洗患处,黄精黏液能保护糜烂面;第三步,针灸血海、风市、曲池,血海凉血,风市祛风,曲池泄热;第四步,用黄精膏(九蒸九晒后打糊)调少量雄黄粉敷在溃疡处,拔毒生肌。”
人参精突然拽住梁大宽的袖口,须子指向患者脱皮的手掌:“小友小友!他的手脚像干裂的树皮,得加当归和白鲜皮,当归养血润肤,白鲜皮‘赶跑’皮肤里的风湿鬼!”梁大宽失笑:“对,血虚风燥才会脱皮,加当归10g、白鲜皮12g,血虚得补,风邪得散,就像给干裂的土地浇水又挡风。”
秋雁在药房调配内服汤药时,特意从内空间取出新鲜九华黄精——根茎表面的“金珠”已融入黏液,打汁后呈半透明琥珀色,散发着类似蜂蜜的甜润气息。“张大叔,这碗药先喝三口含在嘴里,让黄精汁先润润您溃烂的喉咙,”秋雁递过陶碗,“黄精是‘土地的津液’,能把您身体里的燥火慢慢泡软。”患者饮下后忽然轻颤:“喉咙凉丝丝的,像有小水珠往烂疮里钻。”
外洗药煮好后,秋雁用纱布蘸取药汁,轻轻擦拭患者面部渗液:“黄精汁就像天然的‘创可贴’,能把烂肉护住,不让热毒再往里钻。”待患处稍干,她取出银针:“现在扎血海穴,这是大腿上的‘血液水库’,针感会传到脚尖;风市穴在大腿外侧,专门赶跑皮肤里的风邪,就像给毛孔开扇小窗户,让湿热往外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参仙医路请大家收藏:(m.zjsw.org)参仙医路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