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好!”人参精的须子晃了晃,像在拍胸脯,“咱给你开个‘温中散寒套餐’,把肚子里的‘寒气’赶出去,疼就能好!秋雁丫头,你记着,张师傅吃胃药胀,说明胃里的气没顺开,内服的药得温胃还理气,外敷的药得暖肚子,双管齐下,既驱寒,还不胀气!”
秋雁赶紧拿笔,笔尖在纸上沙沙响:“参爷爷,您说具体点,内服啥药?外用啥药?用量多少?煎药有啥讲究?”
“听我给你数!”人参精的声音透着股自信,“咱这方案是‘内服温胃、外敷暖腹’的路子,每步都得稳:
- 外用:莳萝15g(用晒干的)、生姜10g、艾叶6g,这几味是‘肚子暖炉方’。莳萝是‘温胃碎金花’,能把肚子里的‘寒气’赶出去;生姜是‘散寒小火柴’,专烧肚子里的‘冷邪’;艾叶是‘暖腹小炭火’,把钻进肚子的‘凉气’烤化。先把这些药碾碎,用纱布包起来,放进锅里蒸15分钟(别蒸太久,蒸到药包发烫但不烫皮肤就行),拿出来稍微放凉,敷在张师傅的胃脘部(就是肚子中间,心窝下面),每次敷20分钟,敷的时候用手轻轻按按,让药气往肚子里钻,一天2次——这药气像给肚子‘盖暖被’,不烫不凉,放心用!
- 内服:良附丸加减,这是‘温胃小风船’,把身子里的寒气顺出去,肚子就不疼了。莳萝10g(像温胃的小太阳,把寒气晒化),高良姜8g(散寒的主力,像泼热水),香附10g(帮着莳萝理气,双管齐下),砂仁6g(把药劲引到胃脘,往肚子走),甘草6g(调和药性,护脾胃)。这几味药加水三碗,泡20分钟,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20分钟,煎成一碗,放温后分两次喝,早晚各一次——别放凉喝,凉了会添寒气,要是觉得辛,喝完含块甘草片,能压辛还不碍药效,比冰糖温和,免得刺激肚子!
- 特别注意:张师傅的外敷药里绝对不能加薄荷、菊花这些凉的,像给冷肚子泼凉水,会疼得跳;也不能用开水煮药包,开水会把药气‘烫’跑,寒气赶不走;内服的药别跟冰饮、凉菜一起吃,这些都是‘寒气加速器’,吃了等于白吃药,这叫‘治胃先忌寒凉’,记牢了!”
梁大宽补充道:“张师傅,这外敷的药每天蒸两次,每次敷20分钟,温度一定要控制好,用手背试不烫皮肤才行;内服的药每天一剂分两次喝,煎的时候先泡20分钟,大火烧开后转小火,别煎太久,不然药劲会散。你饭馆的窗户要关好,颠勺时穿件厚马甲;别再吃凉食,连温水都要喝温的;饭后别马上站在风口,免得寒气再钻进肚子;毛巾要每天用热水烫,别用凉毛巾擦脸,免得寒气从脸上窜进去。”
“还有外治的小窍门!”人参精生怕漏了什么,赶紧插话,“你让张师傅别用手揉肚子,手上的‘凉气’会钻进肚子,像给寒邪开了‘后门’,好得更慢;每天用热水袋敷敷肚子,水温别太烫,敷10分钟就行,能帮着药气赶寒气;饮食上别吃西瓜、梨这些凉的,也别吃螃蟹、田螺这些寒性的,这些都会加重胃寒,让肚子疼得更厉害;可以多吃点小米粥、南瓜,小米粥是‘养胃小棉袄’,南瓜是‘温胃小毯子’,帮着身体驱寒气——就像给肚子‘大扫除’,先清内部寒气,再扫外部凉风,好得快!”
秋雁把外治方法记下来,抬头问:“张师傅,你敷药的时候要是觉得烫得慌,要不要垫层薄布?我怕药包太烫伤皮肤。”
“别垫!”人参精的声音提高了些,像在喊话,“薄布会把药气挡住,让‘暖劲’钻不进肚子,白敷了。咱就直接敷,敷的时候觉得暖烘烘的就好,别等烫得疼了再拿开——等药劲上来,你会觉得肚子里像揣了个小暖炉,疼劲慢慢就退了,这才是治本!”
张师傅听得连连点头,赶紧说:“我记着了!我这就回去关窗户,再也不吃凉的了,也不揉肚子了!”
“张师傅,您先在候诊区坐会儿,我去抓药,顺便给您装杯温糖水,喝完药别马上站起来,歇会儿让药劲顺顺。”秋雁收起笔记本,转身走向中药柜。她拿起戥子,动作熟练地抓药:莳萝干品是黄绿色的,闻着有股辛香;生姜是浅黄色的,带着点辣;艾叶是灰绿色的,捏着有点糙;高良姜是棕红色的,切成薄片;香附是黑褐色的,像小疙瘩;砂仁是棕黄色的,带着点香;甘草是棕红色的,切成薄片。
抓完药,秋雁先把外敷的药碾碎,用纱布包起来,放进锅里蒸。蒸了15分钟,药包变得暖烘烘的,她用手背试了试温度,不烫皮肤了才拿出来,递到张师傅手里:“张师傅,您把药包敷在肚子中间,用手轻轻按着,觉得暖就好,别太使劲。”
张师傅小心翼翼地把药包敷在胃脘部,刚按了两下,就舒了口气:“哎?真不胀!还暖烘烘的,疼劲好像轻了点!”敷了20分钟,他慢慢拿开药包,又说:“肚子里不凉了!刚才摸的时候像揣了块冰,现在暖乎乎的,这药包真管用,比药店开的胃药强多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参仙医路请大家收藏:(m.zjsw.org)参仙医路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