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导那句“正式开始了”,像一声号令,瞬间抽空了会议室里所有纷杂的思绪,将每个人的精神都强行拧回到了《回声》这条主轴上。苏恬深吸一口气,将那个冰冷的银色U盘、诡异的电子音警告、以及顾景琛那微不可查的推资料动作,全部死死压在了意识的最底层。此刻,她只能是林晚。
开机前的最后一次剧本沟通会,气氛比围读时更加务实和紧张。陈导不再侧重于情感的挖掘,而是开始精准地划分拍摄场次、讲解分镜意图、强调各部门的配合要求。他的话语简洁,指令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将庞大的拍摄工程,分解成一个个需要攻克的具体堡垒。
苏恬专注地听着,记录着,偶尔抬眼,能看到对面的顾景琛同样全神贯注,时而与陈导低声交流一两个专业术语,眼神锐利而冷静。他们之间,那种因U盘而产生的微妙心照不宣,被彻底隔绝在了专业领域之外,仿佛两道平行运行的精密仪器,只为同一个目标服务。
沟通会结束,陈导宣布下午直接进入拍摄——第一场戏,就是林晚与沈屹在厂区图书馆的“初遇”。
选择这场戏作为开机第一镜,用意深远。它需要捕捉到角色人生中最美好、最朦胧的瞬间,为后续漫长的苦难与挣扎,埋下最令人唏嘘的伏笔。压力无形中笼罩下来。
午饭苏恬吃得很少,味同嚼蜡。阿木陪她在化妆间做造型,将她一头秀发编成那个年代常见的麻花辫,穿上洗得发白的的确良衬衫和深蓝色工装裤,脸上只扑了薄薄的粉,勾勒出属于年轻女工的青涩与质朴。
看着镜子里那个几乎陌生的、眼神干净带着怯意的自己,苏恬缓缓吐出一口气。她闭上眼睛,在心里默念:我是林晚,十八岁,刚顶替母亲进厂不久,对书本和知识怀着本能的敬畏与向往……
当她走出化妆间,走向片场——那个被精心布置成八十年代厂区图书馆的摄影棚时,周围工作人员投来的目光带着些许惊艳和认可。她身上那种属于“苏恬”的明星光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融入时代的、毫无攻击性的纯真感。
顾景琛也已经做好了造型,戴着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常见的黑框眼镜,穿着半旧的中山装,身姿挺拔,气质清冷中带着一丝书卷气。他正站在图书馆的书架旁,由化妆师做着最后的整理。
两人目光在忙碌的片场中短暂相遇,没有交流,却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属于角色的、恰到好处的陌生与距离感。
“各部门准备!”执行导演拿着喇叭喊道。
摄影机轨道铺设完毕,灯光师调整着光比,营造出午后图书馆温暖而静谧的光晕。空气中弥漫着灰尘在光线中飞舞的痕迹,以及旧书特有的霉味。
陈导坐在监视器后,面无表情,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现场每一个细节。
苏恬站在指定的入口位置,心脏在胸腔里擂鼓。这不是排练,这是真正的镜头,是会被永久记录下来的影像。她下意识地攥紧了衣角,这个细微的动作,恰好符合了林晚初次进入这种“知识殿堂”的紧张。
“《回声》第一场第一镜,Action!”场记板啪地一声合上。
苏恬低着头,脚步有些迟疑地走进“图书馆”。她的目光怯生生地扫过一排排高大的书架,带着好奇与敬畏。她走到一个书架前,手指假装划过书脊,眼神却不由自主地飘向了不远处,那个坐在窗边看书的身影——沈屹。
阳光透过窗户,在他身上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他看得专注,眉头微锁,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
苏恬的眼神里,很自然地流露出一丝崇拜和向往。她咬了咬下唇,似乎鼓足了勇气,慢慢挪动脚步,靠近了一些,却又不敢靠得太近,在一个恰当的距离停下,声音细若蚊蚋,带着明显的紧张:“同……同志,请问……这本书,能借吗?”
她手里拿着一本虚拟的、关于机械原理的厚书。
顾景琛(沈屹)闻声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目光落在眼前这个面生的、一脸怯懦的女工身上。他的眼神平静,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看待普通工人的、自然而然的疏离感,语气温和却没什么温度:“这本?你看得懂吗?”
“我……我想学。”苏恬(林晚)的声音更低了,脸颊泛起一丝红晕,手指不安地绞着衣角。
顾景琛打量了她一眼,似乎被她眼神里那点执拗的求知欲打动了一丝,语气放缓了些:“这里面涉及很多公式和原理,没有基础很难。那边有一些基础的入门读物,你可以先从那些看起。”
他随手指了一个方向。
“谢谢……谢谢沈技术员。”苏恬连忙道谢,眼神亮了一下,像是得到了莫大的鼓励。她按照他指的方向,几乎是同手同脚地走了过去,背影都透着欢喜和窘迫。
“Cut!”陈导的声音传来。
苏恬瞬间从林晚的状态中抽离,心脏仍在狂跳,有些忐忑地看向监视器方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娱乐圈花瓶?不,我是沙雕顶流请大家收藏:(m.zjsw.org)娱乐圈花瓶?不,我是沙雕顶流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