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很快来临。一位与至真园有旧、在某重要政策研究机构任职的研究员方教授,前来上海调研,顺道至真园品尝美食,并与李李叙旧。席间,方教授谈及此次调研,感慨获取真实的一手材料不易,企业往往报喜不报忧。李李不动声色,热情招待。临别时,她亲自将方教授送到门口,递上装有至真园特色点心的礼盒,寒暄中仿佛不经意地提起:“方教授,您是做大学问的,我们开饭店的,每天迎来送往,听到些闲言碎语,也不知有没有用,就随手记了点东西,放在点心盒底下,您要是不嫌琐碎,路上无聊可以翻翻,就当解闷儿。”
方教授当时并未在意。回到住处,他打开点心盒,果然发现了一叠字迹清秀工整的稿纸。起初只是随意翻阅,但越看越是心惊!这哪里是“闲言碎语”,这分明是一份沉甸甸的、充满真知灼见和人文关怀的民间调查报告!里面提到的许多具体困境和细节,正是他此次调研想要捕捉却难以触及的!他连夜细读,如获至宝。
这份通过巧妙方式递出的报告,最终去了哪里,产生了何种影响,李李无从得知,也并不关心。她只是做了自己认为该做的事,以一种完全符合她身份和风格的方式。
在这些纷繁的商业信息与人情往来中,有一个人,在她心中的分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那便是宝总。以往,李李对宝总,更多是欣赏其能力,感念其在自己初来上海时的相助,以及一种基于共同利益和相似眼光的盟友之情。她深知宝总心中有着汪明珠的位置,自己也一直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与风度。
然而,随着贸易通在风雨中的坚守,随着宝总一次次在危局中展现出的担当、远见和魄力,李李发现自己看他的眼神,渐渐有些不同了。那不再仅仅是盟友的欣赏,更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牵挂、心疼,甚至是一份隐秘的、连她自己都不愿深究的倾慕。她会不自觉地留意他是否又清瘦了,会在得知他压力巨大时,让厨房熬一碗安神补气的汤水,托小闲悄悄送去和平饭店;会在至真园听到对他不利的流言时,巧妙地替他化解。这份情感,深沉而克制,如同窖藏的老酒,在岁月的沉淀中,悄然变得浓烈。
这种微妙的变化,如何能逃过汪明珠的眼睛?同为女人,且心中一直装着宝总的汪明珠,敏感地察觉到了李李注视宝总时,那眼底深处一闪而过的、不同于往常的柔光。一次在至真园的小聚,李李习惯性地将一盘宝总爱吃的油爆虾转到他面前,并轻声提醒“趁热吃,凉了腥”,那语气中的自然与关切,让一旁的汪明珠心里莫名地酸了一下。她借着敬酒的机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嗔怪道:“阿宝,你看李李对你多好,连吃虾都替你想着,比我这个老合伙人还贴心呢!”
宝总当时只是哈哈一笑,并未深想。李李却听出了汪明珠话里的试探与一丝不易察觉的醋意,她立刻端起酒杯,笑容依旧完美无瑕,将话锋转向汪明珠:“明珠,你这是吃的哪门子醋呀?我这是看宝总为我们大家的事操心劳力,人都瘦了,想着他吃好点,身子骨才能扛得住。你要心疼他,下次你来点菜,专挑他爱吃的,我保证给你做出花来!”一番话,既化解了尴尬,又维持了表面的和谐,但女人之间那点心思,已然心照不宣。
夜幕低垂,至真园的喧嚣渐渐散去。李李独自一人,站在二楼的窗边,望着黄河路上依旧闪烁的霓虹。手中端着一杯微凉的茶,心中却思绪万千。她的至真园,在经济的寒潮中,反而愈发凸显出其作为信息港和避风港的价值。而她自己的心,在这浮华与危机的交织下,也仿佛驶入了一片迷雾笼罩的新海域,前方是宝总沉稳却模糊的航迹,后方是汪明珠明亮而略带警惕的目光。她轻轻叹了口气,将杯中残茶饮尽。路还长,潮汐有信,而暗流,永不停息。她知道,无论情感如何暗涌,她都必须保持清醒,因为她是李李,是至真园的老板娘,是这个复杂棋局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执子之人。
喜欢繁花传请大家收藏:(m.zjsw.org)繁花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