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都的盛夏,因国丧而显得格外沉闷。曹操的灵柩已按王礼下葬高陵,但权力的真空与交接所带来的震荡,依旧在这座北方都城的每一个角落蔓延。
魏王宫(原丞相府已扩建)内,曹丕端坐于新铸的王座之上,身着玄色王袍,冠冕垂旒,试图以威严的姿态掩盖内心的焦灼与不安。殿下,以司马懿、陈群、贾逵、刘晔为首的新朝班列肃立,气氛凝重。
“先王新丧,贼寇环伺。”曹丕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带着刻意营造的沉痛与冷峻,“刘备、诸葛亮盘踞汉中,侵扰不休;陈暮窃据江东,虎视江淮。内则百废待兴,外则强敌压境,诸卿,何以教孤?”
司马懿率先出列,躬身道:“大王,当务之急,乃稳定内部,安抚诸将,厘清吏治,巩固王权。先王遗泽深厚,然各地州郡、军中将领,仍需大王施恩结纳,方可令行禁止。对外,当延续先王末期之策,西守东稳。诸葛亮虽善战,然汉中地瘠民寡,难以久持,只需令曹真、张合将军紧守关隘,挫其锐气,待其粮尽,必自退兵。江东陈暮,其志不小,然立足未稳,内部整合需时,短期内难有大举北上之力。可令张辽、陈登严加防范,暂不与之决战。”
陈群补充道:“司马尚书所言极是。此外,大王承继大统,宜有新政以安天下民心。可轻徭薄赋,选拔贤才,示天下以宽仁,则内乱自平。”
曹丕听着,微微颔首,但眉宇间的阴郁并未散去。他深知,父亲留下的这个摊子,看似庞大,实则危机四伏。他需要时间,需要威望,需要一场胜利来真正奠定自己的地位。
“便依仲达、长文之议。”曹丕最终道,“然,刘备、陈暮,皆枭雄之姿,不可纵容。西线固守,东线……亦需伺机给予颜色,不可令陈暮过于猖獗!” 他心中已有盘算,待内部稍稳,必拿相对较弱的江东开刀,以立军威。
与许都的权力更迭和隐隐的躁动不同,建业城内外,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陈暮并未因曹操身死、曹丕新立而急于改变既定方略,反而更加坚定了“深根固本”的决心。他深知,曹丕初立,内部不稳,西线受制于刘备,短期内无力大举南侵,这正是江东发展的黄金窗口期。
这一日,陈暮在徐元、陆逊的陪同下,视察了新落成的“江东官立书院”。书院位于钟山脚下,依山傍水,环境清幽,虽不及后世学府宏伟,却也是屋舍俨然,讲堂、藏书楼、生员斋舍一应俱全。
“主公,书院首批招募学子三百人,除研习经史子集外,另设算学、律法、农工、堪舆等实用科目。教师则由各地征辟之名儒与精通实务之官吏兼任。”徐元介绍道,脸上带着欣慰之色。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是他一直推动的要政。
陈暮点头赞许:“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乃立国之本。元直此事办得极好。要让这些学子明白,读书非仅为科举入仕,更要明实务,通时变,将来方能成为国之栋梁。”
离开书院,一行人又来到京口船坞。这里比丹阳的将作营规模更大,数个体型远超现有楼船的龙骨正在铺设,工匠如蚁,忙碌非凡。
文聘早已在此等候,指着那巨大的船体骨架道:“主公,此乃按新图样建造的‘五牙战舰’雏形。设计载兵八百,设楼五层,配备重型弩炮二十具,拍杆若干,两舷更设轮桨,无风亦可疾行。若建成,当为江海巨无霸,足以压制曹军任何现有战舰!”
陈暮仔细查看,询问了工期和难点,勉励了工匠一番。他清楚,强大的水军是江东的生命线,也是未来北上的重要保障。
随后,陈暮又巡视了城外的屯田区。金黄的稻浪在夏风中起伏,农人们正在使用改良后的曲辕犁进行最后的田间管理,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盼。新开垦的荒地上,来自交州的耐旱粟种也长势良好。
陆逊禀报道:“主公,去岁推广曲辕犁与新稻种,加之兴修水利,各郡上报,今岁夏粮增收恐在三成以上。库府充盈,军粮无忧矣。”
看着眼前书院的书声琅琅、船坞的工匠忙碌、田间的丰收在望,陈暮心中豪情涌动。他在扎扎实实地夯实着江东的根基,积蓄着未来的力量。
回到大将军府,已是傍晚。府内气氛却有些不同往常,仆役们脸上带着些许紧张与期待。
崔婉迎了上来,神色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与欣喜交织的复杂情绪。
“夫君,华医师方才来诊过脉了。”崔婉轻声道。
陈暮心中一紧,握住她的手:“怎么了?身体不适?”
崔婉微微摇头,脸上泛起一丝红晕,低声道:“是……是喜脉。已两月有余。”
陈暮愣了一下,随即巨大的喜悦涌上心头!他紧紧抱住妻子:“婉儿!太好了!这是天大的喜事!” 他与崔婉感情甚笃,陈砥也已九岁,再添子嗣,无论是于家族还是于势力稳固,都是极大的好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魏砥请大家收藏:(m.zjsw.org)魏砥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