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旅厅的会议室里,投影仪投出“县域根脉”纪录片的立项方案,王科长指着屏幕上的立体根脉书封面,语气恳切:“岳川,立体根脉书火了之后,各地都在问能不能把这些故事搬上屏幕,让更多人看到县域的根脉。
我们想委托你们团队拍一部纪实纪录片,不用追求宏大叙事,就拍村民的日常、叶痕的故事、根脉的延续。”
岳川指尖敲着桌面,脑海里浮现出前世地球几部爆款乡土纪录片的叙事逻辑——以小人物为切口,用真实场景替代摆拍,让故事在日常烟火中自然流淌。
“可以,但有三个要求,”他抬眼看向王科长,“第一,不请专业演员,所有出镜者都是各村村民,本色出演;第二,拍摄设备用轻便机型,不打扰村民生活,镜头要跟着日常走,不刻意安排情节;第三,配乐和旁白由我们团队负责,夏晚晴唱主题曲,旁白用村民的原声,再穿插我写的诗词点睛。”
这话看似是基于纪录片本质的要求,实则是复刻前世纪实影像的成功模式,伪装成“尊重乡土真实性的自然考量”,“星娱要是接这种项目,肯定会找流量明星扮村民,搭布景拍‘伪乡土’,咱们要的就是不加修饰的真,烟火气才是根脉的魂。”
夏晚晴坐在岳川身边,立刻接话:“我可以去各村采风,把当地的民歌旋律融入主题曲,比如银杏村的槐叶谣、古枫村的枫香调,让音乐带着乡土的味。”
她手里的笔记本已经写了半页灵感:“主题曲可以叫《叶影随行》,主歌用叙事调,唱村民的故事,副歌融入民歌腔,突出根脉的绵长。”
这既贴合她歌手的职业定位,又能让副线与主线深度绑定,不只是简单的“唱主题曲”,而是深度参与内容创作。
王科长立刻点头同意,补充道:“我们协调各村提供拍摄便利,经费和设备都按最高标准配。”
岳川却摆手:“设备不用贵的,就用林野平时拍素材的相机,再加两台便携云台,太专业的设备会让村民紧张;经费优先花在村民身上,比如给出镜老人准备点生活用品,给参与拍摄的孩子买些文具。”
团队回到县文化馆,立刻分工——周曼对接各村,统计愿意出镜的村民,整理拍摄线索:张大爷的枫香树养护、李娟的拓印教学、陈念的槐叶画课堂;
林野负责制定拍摄计划,重点标注“黄金拍摄时段”:清晨的田埂、傍晚的晒谷场、深夜的祠堂;
凌薇提前去各村踩点,用手机拍实景素材,做后期剪辑的预构图;陆哲负责音频采集,准备便携式录音设备,记录村民的日常对话、田间的自然声;
岳川则开始写纪录片脚本和点睛诗词,脚本只列场景和核心线索,不写固定台词,诗词则抄前世描写乡土的名篇,伪装成“采风时即兴创作”。
夏晚晴带着吉他,第一站去了银杏村。陈念的槐叶画课堂上,孩子们正用槐叶拓印画,她坐在旁边,轻轻弹起吉他,跟着孩子们哼唱村里的老童谣。
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跑过来,指着她的吉他问:“姐姐,能把槐叶的声音唱进去吗?”
夏晚晴笑着点头,把女孩的童声录下来,融入主题曲的间奏:“这是最真的乡土声,星娱的配乐只会用合成的‘鸟鸣蛙叫’,哪有孩子的笑声动人。”
拍摄第一天,团队去了古枫村。
张大爷正在枫香树下修剪枝叶,林野举着相机跟在后面,镜头捕捉他粗糙的手指抚过树干的动作,树叶落下的瞬间,还有他嘴里念叨的“当年你爷爷也这么剪,剪轻了不通风,剪重了伤树”。
岳川站在一旁,不干预拍摄,只偶尔提醒林野:“拍他鞋底的泥,拍剪刀上的锈,这些细节比正面特写更有戏。”
陆哲的录音设备架在树旁,录下剪刀剪枝的“咔嚓”声、张大爷的念叨声、远处的鸡鸣声。“这些声音要原封不动放进纪录片,”他对着耳机说,“星娱的纪录片只会后期配‘田园音效’,哪有这种带着生活温度的原声。”
中午在张大爷家吃饭,土灶台煮的玉米粥冒着热气,配着腌萝卜和蒸红薯。夏晚晴帮着端碗,随口问张大爷:“您当年逃山洪时,最想的是什么?”
张大爷喝了口粥,慢悠悠地说:“想我娘煮的玉米粥,想枫香树还在不在。”岳川立刻让陆哲把这段话录下来,决定用在纪录片的开篇旁白,比写好的台词更戳心。
可刚拍到下午,周曼就收到消息:星娱接了邻市的“乡土风情”纪录片项目,邀请了流量明星扮演“返乡青年”,搭了仿古村落布景,甚至雇人扮演村民,拍摄“收割”“织布”等摆拍场景,宣传通稿里写着“明星带你体验田园生活”。
“他们连田埂的泥都是假的,用红土加胶水拌的,”周曼翻着通稿里的照片,语气不屑,“明星穿着干净的‘农民装’,手里的镰刀都没开过刃,一看就是糊弄人。”
岳川没放在心上,继续指导拍摄李娟的拓印教学。镜头里,李娟用爷爷的旧拓板教孩子们拓枫树叶,有个孩子把颜料蹭到了脸上,她笑着用袖口帮孩子擦,没有刻意停下拍摄,林野顺势拍下这一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请大家收藏:(m.zjsw.org)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