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三年秋,太仓刘家港的海面被晨雾笼罩。二百零八艘舰船如同沉睡的巨兽,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最大的宝船高达四层,巍峨如山;马船、粮船、水船、战船、坐船依次排列,桅杆如林。江风渐起,数千面旌旗开始飘动,其中最为醒目的是中军宝船上那面明黄龙旗,在初升的朝阳下泛着金光。
郑和身着绯色麒麟官袍,屹立在清和号宝船的舵楼上。他手中拿着远航船队的最后名册: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书算手、医士、水手、各类匠人...总计两万七千八百余人。他的目光缓缓扫过这片由人力与意志构建的海上城池,心中既有豪情万丈,亦有如履薄冰的谨慎。
主帆缆绳松了!
一声惊呼划破晨雾。郑和猛地转身,看见中军宝船镇远号的主帆在突如其来的强风中剧烈晃动,粗如儿臂的缆绳如同活蛇般在空中狂舞。若不立即处置,整面主帆都可能被风撕裂。
让我来!一个矫健的身影抢先冲上桅杆。副使王景弘,这位年仅三十六岁的水师将领,如猎豹般敏捷地攀上主桅,黑色的发辫在风中飞扬。他用双腿紧扣桅杆,整个身体悬在四十尺高的空中,双手却稳如磐石,熟练地重新系紧松脱的缆绳。
郑和站在甲板上,海风将他绯色官袍吹得猎猎作响。他注视着王景弘的每一个动作,直到主帆重新吃满风,船身恢复稳定,才缓缓松开紧握的拳头。
王将军好身手。待王景弘安全落地,郑和递过汗巾。
王景弘抹了把脸,浓密的剑眉上还挂着汗珠:在舟山剿倭时练就的本事,多年不用都有些生疏了。他的目光扫过正在调整帆索的年轻水手,这班后生还需多练,海上不比江河,一阵风、一根绳,都关乎整船人的性命。
郑和点头:所以陛下特意选派王将军这般年轻有为的将领同行。
巳时正,祭海大典开始。岸上临时搭建的祭台高耸,面对茫茫东海。郑和缓步登台,身后跟着王景弘等主要官员。台下,万名将士整齐列队,甲胄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祭台上,三牲祭品陈列有序,香烛缭绕。郑和展开明黄诏书,声音洪亮如钟,在江面上回荡: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致失所......今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
当他念到宣教化于四海,布仁德于八荒时,台下响起海浪般的应和声。祭祀官开始吟唱古老的祭海祝文,将士们依次将祭酒洒入江水,祈求海神保佑。
祭文完毕,郑和向前一步,目光如炬,扫过台下每一张面孔:
将士们!今日我们奉旨出使西洋,不仅要让四方诸国见识大明的威仪,更要让他们感受到天朝的仁德!我们带去的,不是刀剑,而是丝绸、瓷器和友谊;不是征伐,而是历法、医术和文明!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如同海风激荡:本官在此立誓,此行必当与诸位同甘共苦。海上风雨,我们同舟共济;异域险阻,我们携手共度!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天地为证!
同甘共苦!同舟共济!数万人的呐喊声如惊涛拍岸,震得桅杆上的旗帜都为之颤抖。
祭祀结束后,郑和与王景弘并肩巡视船队。在经过一艘名为广积号的粮船时,王景弘忽然驻足,眉头紧锁:
这船的吃水不对。
他唤来船工仔细查验。果然,在底舱一个隐蔽的角落发现了处暗漏,海水正缓缓渗入。虽然渗漏不大,但若在远航中长期积累,足以毁掉整船粮食。
幸亏发现得早。王景弘神色严峻,若是出海后才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郑和深深看了他一眼:王将军果然慧眼如炬。
在海上待久了,对船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特别敏感。王景弘说道,家父常说,我们王家人骨子里都流着海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午后,正当船队进行最后整顿之时,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阴沉下来。东北方向的海平面上,乌云如墨汁般迅速蔓延,雷声隐隐传来。观测台上的旗兵连连打出旗语:风暴将至!
这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打乱了所有的计划。按照原定日程,祭海之后尚有半日的休整时间,次日清晨才正式启航。但眼前这场正在逼近的风暴,显然不会给他们这个时间。
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郑和果断下令。
在清和号的指挥舱内,郑和、王景弘以及各船主要将领、导航官齐聚一堂。小哈桑指着海图,语气急促:
这场风暴来自东北,正对着港口方向。如果船队现在出港,正好迎头撞上;但如果留在港内,这么多船只挤在一起,一旦风势过大,很可能会互相碰撞。
马欢补充道:我查阅过本地的天气记录,这个季节出现如此强度的风暴实属罕见。
郑和沉思片刻,抬头时目光已恢复平静:传令:所有船只立即加强系泊,大船在外围组成屏障,小船移至内侧。各船放下副锚,增加固定。王副使,你亲自督查、等大宝船的防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太监秘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大明太监秘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