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星的眼中闪烁着光芒。“我准备好了,陈顾问。无论是什么任务,我都会全力以赴!”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考核的结束,更是他演员生涯新篇章的开始。
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自己所学的一切,都融入到角色之中,去诠释那个大学生士兵的传奇人生。
靶场射击是李红星的高光时刻,晚饭后,陈顾问把所有新兵,包括李红星,都召集到了部队那个简陋的露天电影场。
幕布就是一面刷白的墙,放映机是台老旧的16毫米机器,开动起来“咔啦咔啦”直响,但所有人都坐得笔直,像是在等待一场庄严的仪式。
今晚放映的,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足以封神的老电影——《横空出世》。
这部于1999年上映的电影,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为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无数科学家与解放军战士远赴大西北戈壁滩,克服万难、自力更生的悲壮史诗。
电影的画面是黑白的,带着粗糙的颗粒感,可当那片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出现在银幕上时,李红星的心,瞬间就被攥紧了。
他看到,李雪健老师饰演的冯石将军,带着一群衣衫褴褛却眼神明亮的士兵,在风沙里啃着冰冷的窝头,那场景,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他的心上。
他瞬间就想起了爷爷日记里描写的,在长津湖的雪地里,就着冰雪吃炒面粉的场景。
一模一样!那不是电影,那就是真实的历史!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属于那个年代的,共同的记忆!
电影里有一个让他永生难忘的镜头:原子弹的核心数据需要进行极其复杂的计算,可当时中国没有计算机,怎么办?
一群顶尖的物理学家,就在一间四面漏风的帐篷里,每人抱着一台算盘,不眠不休地,用最原始的方式,一厘一毫地,计算着那些关乎国家命运的数据。
算盘珠子碰撞的“噼啪”声,汇聚成一曲悲壮的交响。那一刻,李红星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
那不是算盘,那是一个一穷二白的民族,在面对整个世界的封锁和质疑时,用血肉之躯,敲响的、不屈的战鼓!这才是真正的精神的力量!
接着,便是让他泪腺彻底失守的一幕。由于自然灾害和苏联专家撤走,物资极度匮乏,所有人饿得前胸贴后背。 银幕上,一群面黄肌瘦的战士围坐在篝火旁,没有抱怨,没有颓丧,其中一个战士拿起了手风琴,拉出了一段带着乡土气息的旋律。
起初只是一个人在低声哼唱,那歌声沙哑,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戈壁滩那么嗬咳,创新业那么嗬咳…”
很快,第二个、第三个声音加了进来,歌声渐渐汇聚成洪流,响彻整个戈壁滩的上空:
“早日搞出原子弹那么嗦啰啰啰嘿,不回家那么嗬咳!”
“战风沙那么嗬咳,喝咸水那么嗬咳!”
他们唱得那么大声,那么用力,仿佛要把所有的饥饿、寒冷和委屈都吼出去!李红星看着银幕上那些年轻的、因为饥饿而凹陷的脸颊,看着他们因为用力歌唱而青筋暴起的脖颈,眼泪糊了满脸。
这不是简单的红歌,这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呐喊!是在绝境中,用精神原子弹对抗物质匮乏的怒吼!他想起了爷爷日记里,那些战士们在零下四十度的雪地里,互相讲着家乡的笑话取暖的场景,那份乐观与坚韧,一脉相承!
他看到,李幼斌老师饰演的陆光达,那位从美国毅然归来的核物理专家,在得知实验遭遇瓶颈,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短缺时,毅然将自己那份仅有的、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特供的口粮,分给了那些普通的科研人员。他自己,却饿得晕倒在了试验场上。
他看到,冯石将军,在得知自己的妻子病危,却因为保密条例无法回家探望时,只能对着家的方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转身,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那一刻,李红星身边的许多年轻士兵,都哭了。他们哭的不是电影,是那份为了国家,可以舍弃一切的,军人的魂。
电影的最后,当那朵巨大的、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脊梁的蘑菇云,在戈壁滩的上空,轰然升起时;当所有的战士和科学家,不顾辐射的危险,冲出掩体,在那片荒芜的土地上,尽情地欢呼、拥抱、哭泣时。
李红星感觉自己的灵魂,都被彻底点燃了。
他的眼泪,混合着鼻涕,糊了满脸,但他却丝毫不在意。
他终于明白,自己要演的,到底是什么了。
那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那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永不磨灭的魂!
电影结束了,幕布上只剩下一片空白。可整个电影场,却依旧沉浸在那份巨大的震撼和感动中,久久没有声响。
陈顾问站起身,看着眼前这些,早已泪流满面的年轻士兵,和他自己一样,眼眶通红的李红星。
他的声音沙哑,却充满了力量。
“都看到了吗?”
“这就是,咱们中国的兵魂。”
喜欢娱乐天王:从横店演尸体开始请大家收藏:(m.zjsw.org)娱乐天王:从横店演尸体开始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