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数据板上的 APU 能源读数 ——75%→74%→73%,每一次推进器功率提升,每一次应对攻击的姿态调整,都在快速消耗着宝贵的能源。按照当前的消耗速度,抵达出口大门时,能源很可能跌破 30%,一旦出现任何突发状况,我们将没有多余的能源应对。
“距离第一个狭窄路段还有 100 米,该路段宽度仅 8 米,船体通过时需将姿态角调整至 - 1°,且需降低推进器功率至 60%(速度 0.0035m/s),避免与舱壁碰撞,预计通过时间 8 分钟。” 系统的导航提示让我陷入两难 —— 降低功率意味着速度减慢,会给无人机更多的攻击时间,能源消耗可能更快;不降低功率,碰撞风险又会急剧上升,一旦船体卡在狭窄路段,后果不堪设想。
“执行降低功率方案!通过狭窄路段时,用应急隔音毯覆盖船体侧面,减少碰撞时的噪音和损伤!” 我咬牙做出决定,手指在数据板上滑动,将推进器功率缓缓降至 60%。船体的速度明显放缓,无人机的追击距离也随之缩短,蓝色光束的攻击越来越密集,有的甚至击中了船体中部的观测窗,玻璃表面瞬间出现裂纹,虽然没有破碎,却让我心头一紧。
狭窄路段比预想中更艰难。通道两侧的舱壁向内凸起,最窄处仅容 “老兵” 号侧身通过,我紧紧盯着光幕上的船体姿态数据,每 0.5 秒就微调一次推进器功率,确保船体与舱壁保持 0.5 米的安全距离。推进器的嗡鸣带着一丝滞涩,像是在努力对抗着通道的 “挤压”,船体偶尔会与舱壁上的废弃管线发生轻微碰撞,发出 “咔嗒” 的声响,每一次碰撞都让我心脏骤停,生怕管线勾住船体,导致停滞。
8 分钟后,“老兵” 号终于艰难地通过狭窄路段,我立刻将推进器功率恢复至 75%,速度重新提升至 0.0045m/s。可此时,数据板上的 APU 能源读数已经降至 68%,比通过路段前多消耗了 5%,而无人机的骚扰攻击依旧没有停止,蓝色光束不断击中船体,虽然没有造成致命损伤,却让船体表面的焦痕越来越多,像一块块丑陋的伤疤。
“检测到 APU 供电出现轻微波动(电压 11.8V→11.6V→11.8V),推测是无人机的能源干扰器开始起效,虽然电磁屏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有部分高频脉冲穿透防护,影响供电稳定性。若干扰持续,预计 15 分钟后,APU 将出现间歇性停机风险。” 系统的监测数据让我的焦虑越来越强烈,我看着通道前方的第二个零件堆积区 —— 那里堆满了废弃的引擎零件和金属框架,通过难度比狭窄路段更高,预计需要 12 分钟,而我们的能源和时间,已经越来越紧张。
“系统,有没有办法反制无人机的能源干扰器?比如用推进器的尾气形成屏障,或者制造金属碎片干扰它们的传感器?” 我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问道,目光扫过船体周围 —— 应急通道内散落着不少金属碎屑,或许能利用这些 “垃圾” 制造干扰。
“可行方案:将推进器喷口角度调整至 15°,向通道后方喷射高温尾气(温度约 300℃),可在短时间内形成‘热屏障’,阻挡无人机的红外扫描,同时将船体两侧的废弃金属碎屑推向后方,形成‘碎片云’,干扰无人机的飞行路线。该方案需消耗额外能源(预计 5%),且持续时间仅 3 分钟,但可争取通过零件堆积区的时间。” 系统的方案虽然代价高昂,却已是当前唯一的反制手段。
我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下达指令:“执行反制方案!推进器喷口角度调整至 15°,能源优先供应尾气喷射,同时启动‘碎片推送程序’,用船体侧面的机械臂(从废弃货运飞船上拆的临时机械臂)将金属碎屑推向后方!”
推进器喷口瞬间调整角度,一股高温尾气从喷口喷出,在通道后方形成一团淡红色的热雾,热雾很快扩散,将无人机的追击路线笼罩。同时,船体两侧的临时机械臂开始运转,将地面的金属碎屑推向后方,形成一片密集的 “碎片云”。无人机的追击速度明显放缓,有的无人机为了躲避碎片,不得不改变飞行路线;有的无人机的红外扫描被热雾干扰,失去了对我们的精准锁定,能量示警枪的攻击频率也随之降低,从每秒 2 次降至每秒 1 次。
“反制方案起效!无人机追击距离拉开至 50 米,攻击频率降低,可利用这 3 分钟快速通过零件堆积区!推进器功率提升至 80%,速度提升至 0.005m/s!” 系统的播报声带着一丝兴奋,我立刻抓住这个机会,操控船体向零件堆积区冲去。
零件堆积区的废弃设备比狭窄路段更杂乱,有的引擎外壳高达 3 米,几乎堵塞了整个通道,我不得不频繁调整船体姿态,时而向左倾斜,时而向右偏移,推进器的嗡鸣带着急促的 “喘息”,像是在全力冲刺。金属碎屑在机械臂的推送下不断向后散落,形成一道临时的 “屏障”,无人机的追击始终无法靠近,只能在碎片云外徘徊,偶尔发射几道能量光束,却大多被碎片阻挡,无法击中船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