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 号在应急通道中缓缓停稳,推进器的嗡鸣声降至最低,仅维持着足够抵消通道气流的功率。我蹲在 APU 舱室的金属地面上,双手捧着数据板,屏幕上的 “能源接驳示意图” 被放大到最大,每一根线缆的颜色、每一个端子的编号都清晰标注,却依旧让我心里发怵 —— 这次要接驳的不是普通的低压线路,而是能产生 600V 高压的武器能源线路,任何一点失误,轻则烧毁升压模块,重则引发 APU 短路爆炸,连带着 “老兵” 号一起化为灰烬。
“系统,再次确认接线顺序:先接 APU 应急输出端(红色端子,12V DC),再接升压模块输入端(黑色接口),最后接升压模块输出端(黄色端子,600V DC)到近防炮能源接口,对吗?” 我第三次确认步骤,指尖在屏幕上反复划过接线节点,生怕记错任何一个细节。之前修复推进器线路时,最多只接触过 220V 的电压,600V 的高压对我来说,就像一头随时可能暴走的猛兽,必须万分谨慎。
“接线顺序无误,但需注意:1. APU 应急输出端有两个并联端子(红 1、红 2),需选择红 1 端子(标注‘武器应急供电专用’),红 2 端子连接的是环境监测系统,若接错,会导致监测系统过载烧毁;2. 升压模块输入端需区分正负极(接口内侧有‘+’‘-’标识,线缆红色接‘+’,黑色接‘-’),接反会触发模块内部短路保护,导致模块锁死,无法使用;3. 近防炮能源接口有防尘盖(锈蚀严重),需先清理盖内锈迹,再插入线缆,避免锈渣进入接口导致接触不良。” 系统的机械音逐字逐句地强调,光幕上的每个关键节点都弹出红色警示框,像在我眼前竖起一道道 “禁止失误” 的警戒线。
我深吸一口气,将工具箱放在身边,掏出准备好的工具:剥线钳(刀刃已磨锋利,确保能精准剥离高压线缆的绝缘层)、万用表(已校准,可检测电压和通断)、绝缘胶带(耐高温型号,能承受 150℃高温)、细砂纸(用于清理端子锈迹)。这些工具被我按使用顺序整齐排列在地面上,形成一条 “安全操作线”,避免忙中出错拿错工具。
首先处理 APU 应急输出端。我用强光手电照亮舱壁上的端子盒,盒盖已经生锈,需要用螺丝刀撬开。打开盒盖的瞬间,一股刺鼻的金属锈味扑面而来,里面的两个红色端子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氧化层,像裹了一层暗红色的薄膜。我用细砂纸轻轻打磨端子表面,直到露出银白色的金属光泽,然后用万用表的 “通断档” 检测 —— 表笔接触红 1 端子时,万用表发出 “嘀” 的提示音,显示 “通路正常”;接触红 2 端子时,同样通路正常,这才放心。
接下来是剥线。高压线缆的绝缘层比普通线缆厚三倍,呈黑色,表面印着 “600V DC 耐高温” 的字样。我用剥线钳在距离线缆末端 5 厘米处轻轻夹住,调整好剥线深度(确保只剥去绝缘层,不损伤内部铜芯),缓慢旋转剥线钳 ——“嗤啦” 一声,绝缘层被顺利剥离,露出里面 7 股细铜芯,铜芯色泽光亮,没有氧化痕迹,这是之前从废弃货运飞船上拆下来的新线缆,也是我敢冒险接驳的底气之一。
“线缆剥线长度 5 厘米,铜芯无损伤,符合要求。建议在铜芯表面涂抹少量导电膏(工具箱内蓝色小管),降低接触电阻,避免大电流通过时产生电火花。” 系统的提示响起,我立刻掏出导电膏,用牙签蘸取少量,均匀涂抹在铜芯表面 —— 导电膏呈半透明状,涂在铜芯上像一层薄霜,能有效填充端子与铜芯之间的微小间隙。
然后是连接 APU 应急输出端与升压模块输入端。我将线缆红色铜芯插入红 1 端子的接线孔,用端子盒内的固定螺丝拧紧 —— 螺丝是内六角型号,需要用专用扳手,我屏住呼吸,缓慢转动扳手,直到感觉螺丝已经拧紧,再用手拉了拉线缆,确认不会脱落;另一根黑色线缆则连接到升压模块的 “-” 接口,同样拧紧固定。
“当前 APU 应急输出端电压 12.1V DC,电流 0.5A,负载正常,未出现过载迹象。升压模块已通电,进入预热状态,预计 30 秒后达到工作温度,可开始升压。” 系统的实时监测数据在光幕上跳动,绿色的电压和电流曲线平稳,没有出现异常波动。我松了口气,额头上的冷汗却已经浸湿了鬓角 —— 这才完成了第一步,最危险的高压输出接驳还在后面。
升压模块预热的 30 秒里,我开始清理近防炮的能源接口。接口位于近防炮炮身侧面,防尘盖已经和接口锈在一起,用手根本掰不开。我用螺丝刀的尖端插入防尘盖与接口的缝隙,轻轻撬动 ——“咯吱” 一声,锈迹断裂的声音在寂静的通道里格外清晰,防尘盖终于被撬开,里面的端子上布满了褐色锈渣,像一层厚厚的污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