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闸舱的内部指示灯从红色跳转为绿色的瞬间,雷诺悬着的心终于彻底放下。他快步走到储物舱,将那套老旧的 “开拓者” 款宇航服拖出来 —— 虽然头盔有裂纹、左手手套指尖破损,却仍是目前唯一能保障他在气闸舱内安全作业的装备。之前打捞时的紧张感还未完全消散,此刻想到即将亲手拆解残骸、获取可用资源,他的指尖又开始微微发烫,像期待拆开礼物的孩子。
穿戴宇航服的过程比第一次更熟练,却依旧耗时。他先将应急氧气瓶与宇航服的供氧接口连接,“咔嗒” 一声扣合后,面罩内传来轻微的 “嘶嘶” 声 —— 幸好,之前用胶带密封的接口没有再次漏气,氧气浓度显示器上的数字稳定在 21%。随后,他将尖嘴钳、螺丝刀、小型切割工具逐一塞进宇航服大腿外侧的工具袋,又在左臂固定好数据板(已切换至 “实时鉴定模式”),确保拆解过程中能随时记录资源信息。
“系统,气闸舱当前气压、温度参数确认,是否存在有毒气体残留?” 雷诺在面罩内对着麦克风说道,声音通过内置通讯器传出,带着一丝电流杂音。数据板很快弹出检测结果:【气闸舱气压 101.3kPa(标准大气压),温度 - 1℃,空气质量检测合格,无有毒气体残留,可安全进入作业】。
得到确认后,雷诺推开气闸舱的内舱门 —— 一股带着金属锈味的冷空气扑面而来,面罩的防雾涂层瞬间起了作用,清晰地映照出舱内景象:那块刚打捞回来的不规则残骸被两根金属卡扣牢牢固定在舱中央,表面的锈迹在淡蓝色照明灯下泛着斑驳的光泽,凸起的金属角处还残留着太空尘埃,凹陷处隐约能看到几根断裂的导线,像暴露在外的神经。
他缓缓飘进气闸舱,关闭内舱门,转身面对残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右侧凹陷处的硅基材料痕迹 —— 淡绿色的电路板边缘从金属外壳下露出,虽然大部分线路已经碳化,却仍能辨认出芯片的轮廓。“先从这里下手,看看能不能拆出可用的集成电路板。” 雷诺喃喃自语,从工具袋中取出小型螺丝刀,小心翼翼地插入金属外壳与电路板的缝隙。
金属外壳因长期暴露在太空中,早已失去韧性,螺丝刀轻轻撬动就传来 “咯吱” 的脆响。他屏住呼吸,一点点扩大缝隙,生怕用力过猛损坏内部的电路板 —— 联邦早期的硅基芯片虽然性能落后,却能用于修复 “老兵” 号的基础传感器,哪怕只有一块完好的芯片,也能提升数据采集精度。
10 分钟后,一块巴掌大小的集成电路板终于被完整拆下来。雷诺将电路板捧在手心,通过面罩仔细观察:表面的 8 个芯片中有 5 个已经碳化发黑,剩余 3 个的引脚虽有氧化,却未完全断裂。他立刻将数据板贴近电路板,屏幕上瞬间弹出鉴定结果:【集成电路板(联邦 215 型),可用芯片数量 3(型号:MC-218,适用于基础传感器信号处理),完好率 37.5%,可用于修复左舷 2 号传感器】。
“有可用的芯片!” 雷诺的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他将电路板小心地放进随身携带的防静电盒中,像珍藏一件稀世珍宝。这是他第一次从废弃残骸中拆出能直接使用的电子元件,比之前获取金属碎片更让他兴奋 —— 对如今的 “老兵” 号来说,能修复传感器,就意味着能更精准地监测外部环境,为后续打捞和航行增加一份安全保障。
接下来是拆解金属部分。雷诺用尖嘴钳夹住残骸左侧凸起的金属角,轻轻晃动 —— 之前打捞时被撞断的截面露出银白色的金属光泽,数据板的扫描光束掠过,立刻显示:【钛合金(TC4 型号),纯度 92%,厚度 8mm,可用于加固舰体支撑梁或制作维修零件】。他拿出小型切割工具,按下启动按钮 ——“嗡” 的低鸣声中,切割片旋转起来,在金属表面划出一道细小的火花。
切割的过程需要格外小心。残骸的金属外壳厚度不均,薄处仅 3mm,厚处却达 15mm,稍不注意就会切到内部可能存在的其他部件。雷诺将切割速度调至最低,沿着之前标记的切割线缓慢移动,面罩内的氧气消耗速度逐渐加快,显示器上的数值从 21% 降至 20%、19%…… 每一次火花闪烁,都意味着一块可用的金属块即将诞生。
30 分钟后,三块大小不一的钛合金块被整齐地摆放在气闸舱的临时储物架上:最大的一块长 30cm、宽 20cm,可用于覆盖右舷的小型破损;中等的一块呈长条状,刚好能作为维修舱管线的支撑件;最小的一块虽只有巴掌大,却足够制作几个固定螺丝。数据板同步记录:【钛合金总重量 108kg,利用率 85%,无明显结构缺陷,可直接投入使用】。
就在雷诺准备拆解残骸剩余的金属框架时,他的目光突然被框架内侧的一个黑色小盒子吸引 —— 盒子被两根导线固定在金属板上,表面印有模糊的 “应急电池” 字样,体积约为普通手机的两倍。“难道里面还有未失效的电池单元?” 他心里一动,立刻放下切割工具,用螺丝刀小心地拧下固定导线的螺丝,将盒子取了出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