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舱的工作台上,钛合金薄片与铝合金补丁整齐排列,应急维修胶的管口朝上,像一支等待启用的 “画笔”。雷诺将数据板固定在胸前支架上,屏幕上 “舰体裂缝修补食谱” 的步骤被放大至全屏,每一个操作细节都用红色箭头标注 —— 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完成舰体金属焊接修补,虽然有系统指导,手心却依旧渗出细密的冷汗。
“系统,再次确认焊接工具参数,当前微型备用电池电量是否足够支撑完整操作?” 雷诺的手指悬在焊接工具的电源开关上,声音带着一丝谨慎。数据板立刻弹出检测结果:【焊接工具当前状态:喷嘴清洁度 98%,温度调节功能正常,预设焊接温度 280℃(适配 TC4 钛合金);微型备用电池当前电量 1.74%,修补过程预计消耗 0.01%,剩余电量可支撑后续操作】。
得到确认后,雷诺弯腰将焊接工具的电源线接入微型备用电池的临时接口 ——“咔嗒” 一声,工具的指示灯亮起橙红色,进入预热状态。他转头看向右舷的裂缝区域:那处最大的裂缝(长度 5cm,宽度 0.8mm)像一道狰狞的伤疤,从支撑梁延伸至舰体装甲,之前临时用密封胶带覆盖的痕迹还在,却早已失去密封效果,数据板的实时监测显示,这里每小时仍有 0.15% 的空气泄漏。
按照 “食谱” 第一步,雷诺拿起 80 目砂纸,蹲在裂缝旁开始打磨周边金属表面。砂纸与钛合金装甲摩擦的 “沙沙” 声在舱内回荡,锈迹与太空尘埃混合成细小的灰色粉末,在微重力下缓慢漂浮。他严格遵循系统提示的 “10cm 范围”,避开支撑梁的受力点 —— 之前损伤评估报告明确提到,右舷支撑梁已断裂,若打磨时破坏剩余结构,很可能导致裂缝扩大。
“打磨区域平整度检测:92%,需进一步处理边缘毛刺。” 数据板的提示音响起,雷诺立刻换用 120 目的细砂纸,对着裂缝边缘的凸起处反复打磨。指尖传来砂纸的粗糙触感,手臂因长时间保持弯曲姿势开始发酸,他却不敢有丝毫懈怠 —— 只有让金属表面足够平整,后续焊接的钛合金薄片才能紧密贴合,达到密封效果。
15 分钟后,数据板终于显示 “打磨达标”。雷诺放下砂纸,拿起酒精棉片,仔细擦拭打磨区域 —— 淡蓝色的酒精在金属表面快速挥发,留下一层洁净的银白色,连裂缝最细小的缝隙都清晰可见。他将裁剪好的钛合金薄片(10cm×5cm×0.5cm)放在裂缝上方比对,边缘与打磨区域完美契合,像为这道 “伤疤” 量身定制的 “创可贴”。
接下来是涂胶环节。雷诺用镊子蘸取应急维修胶,小心翼翼地涂抹在裂缝表面 —— 胶层的厚度需要严格控制在 0.2mm,太薄无法密封,太厚则会影响后续焊接。他按照系统指导的 “Z 字形涂抹法”,从裂缝一端向另一端推进,镊子的尖端精准控制着胶量,每一处都均匀覆盖,没有遗漏任何细小的缝隙。
当钛合金薄片覆盖在涂胶的裂缝上时,雷诺用手指轻轻按压 —— 按照 “食谱” 要求,需要保持 3 分钟的稳定压力,确保薄片与舰体紧密贴合。微重力下,他需要用膝盖顶住舱壁来固定身体,手臂保持悬空按压的姿势,肌肉逐渐僵硬,却依旧不敢移动分毫。
“按压时间结束,可启动焊接工具进行边缘固定。” 系统的提示音响起,雷诺立刻直起身活动了一下酸痛的手臂,拿起预热完成的焊接工具。喷嘴处的橙红色火焰稳定燃烧,温度显示 280℃,刚好达到钛合金的焊接熔点。他深吸一口气,将喷嘴对准钛合金薄片的边缘,按照 “先两端后中间” 的顺序开始焊接。
第一次焊接的动作格外笨拙。喷嘴的角度控制不当,火焰不小心燎到了旁边的装甲表面,留下一个细小的黑色痕迹。雷诺心里一紧,立刻调整角度 —— 数据板同步弹出 “喷嘴角度建议:与金属表面呈 45°,距离 3mm” 的提示,他按照提示重新定位,火焰终于精准落在薄片与舰体的接缝处。
钛合金在高温下逐渐融化,与舰体装甲融合成一条细小的银白色焊缝。雷诺的手微微颤抖,每移动 1cm 都需要停顿几秒,确保焊缝均匀且无气泡。系统的实时监测画面在数据板上同步显示,红色的 “焊接质量” 进度条从 0% 缓慢提升至 30%、50%、80%—— 当最后一段焊缝完成时,进度条终于跳至 100%,弹出 “边缘焊接完成,无虚焊、漏焊” 的提示。
接下来是处理剩余的两处小裂缝。雷诺换用更小巧的铝合金补丁(5cm×3cm×0.1cm),由于裂缝较窄,无需焊接,只需涂胶后用加热笔低温烘烤即可。他将加热笔的温度调至 40℃,在补丁表面缓慢移动,应急维修胶在热量作用下快速固化,数据板的密封性检测显示,两处小裂缝的泄漏速度瞬间降至 0.005%/ 小时以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