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号” 工业区的临时设计室里,四张拼接的金属板拼成了一张巨大的工作台,上面摊满了 “希望方舟” 数据库打印出的能量理论图谱、聚变核心结构草图,还有凯手写的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应急灯的白光下,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专注的神情,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用仓库找到的速溶粉冲泡)的微苦气息,与纸张翻动的 “沙沙” 声、笔尖划过金属板的 “咯吱” 声交织,构成了技术攻坚独有的节奏。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缩小核心体积的同时,保证聚变效率不低于‘老兵号’原核心的 85%。” 凯将一张聚变核心的三维结构图推到工作台中央,图上用红笔圈出了 “约束磁场发生器” 的位置,“‘老兵号’的原核心直径 1.2 米,而我们新设计的核心需要控制在 0.8 米以内,才能适配未来的新舰或‘老兵号’的改造空间。体积缩小 40%,意味着约束磁场的强度需要提升至少 60%,否则等离子体很容易突破磁场边界,导致聚变中断。”
雷诺指着图谱上的 “灵能 - 磁场耦合公式”,眉头紧锁:“数据库里提到,艾塔尼文明用灵能增强约束磁场,能将磁场强度提升 30%,但我们之前从未尝试过这种技术。星璃,你的灵能能不能精准控制磁场的分布?如果灵能注入不稳定,很可能会导致磁场紊乱,反而引发安全事故。”
星璃坐在工作台旁,面前放着一个小型的磁场模拟器 —— 用仓库找到的电磁线圈和灵能导线自制的简易装置。她的手指轻轻搭在模拟器的接口上,额间的晶体泛着淡淡的紫光,模拟器屏幕上的磁场分布图谱随之缓慢变化:“我能控制灵能的注入强度和频率,但要实现‘耦合增强’,需要将灵能的波动频率与磁场的振荡频率完全同步,误差不能超过 0.01 赫兹。刚才的测试中,最高同步率只达到 82%,距离数据库要求的 95% 还有很大差距。”
老周拿着计算器,正在验证凯的聚变效率计算公式,屏幕上的数字跳动片刻后,他无奈地摇了摇头:“按当前的参数设计,聚变效率最多只能达到 78%,而且核心的散热问题还没解决 —— 体积缩小后,单位体积的发热量会增加 50%,现有的散热管道设计根本无法应对,长时间运行很可能导致核心过载。”
莉娜和小林则在整理从数据库中筛选出的参考案例 —— 艾塔尼文明的 12 种小型聚变核心设计方案,其中 8 种因材料强度不足被排除,3 种因能源需求过高被放弃,只剩下 1 种 “灵能辅助约束型” 方案勉强符合要求。“这个方案的核心是用星晶合金制作约束磁场线圈,能提升 25% 的磁场强度,还能通过星晶的灵能传导特性,辅助散热。” 莉娜将方案图纸铺在工作台上,“但它需要纯度 99.9% 的星晶合金,我们目前冶炼的合金纯度只有 95.3%,还差 4.6 个百分点。”
一场技术攻坚,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多重困境:约束磁场强度不足、灵能 - 磁场耦合效率低、聚变效率不达标、散热设计缺陷、材料纯度不够…… 这些问题像一道道关卡,横在团队面前,每一道都足以让核心设计停滞不前。
“先从材料纯度入手。” 雷诺打破沉默,将星晶合金的纯度检测报告推到中央,“老周,你和我去调整纳米熔炉的冶炼参数,增加高频振荡的时间,尝试提升星晶粉末的提纯效率;凯,你负责优化聚变效率计算公式,看看能不能通过调整等离子体密度,在现有磁场强度下提升效率;星璃,继续研究灵能 - 磁场耦合技术,小林帮她记录每次测试的参数,寻找同步率提升的规律;莉娜,你去检查精炼厂的设备,看看能不能通过增加反应罐的催化剂浓度,提升星晶粉末的纯度。”
分工明确后,团队立刻投入到各自的任务中。老周和雷诺来到纳米熔炉旁,将高频振荡时间从原来的 2 小时延长到 3.5 小时,同时将冶炼温度从 1820℃提升到 1880℃—— 高温和长时间振荡能让星晶粉末中的杂质更充分地挥发。“但温度过高也有风险,可能会导致星晶的灵能因子活性降低。” 老周盯着熔炉的观察窗,看着里面逐渐融化的原料,“我们需要每 15 分钟取样一次,检测灵能因子的活性变化。”
凯则在设计室里对着电脑屏幕,反复修改聚变参数。他将等离子体密度从原来的 1.2×102?/m3 提升到 1.5×102?/m3,同时调整聚变反应的点火温度,屏幕上的模拟数据显示,聚变效率缓慢上升到 81%,但随之而来的是磁场负荷增加 —— 线圈的电流强度超过了星晶合金的承受极限,模拟图上很快出现了 “线圈烧毁” 的红色警告。“不行,密度太高会烧毁线圈,必须找到平衡点。” 凯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重新调整参数,电脑屏幕的蓝光映在他疲惫的脸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