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号” 工业区的设计室里,气氛压抑得像凝固的金属。凯将手中的计算器重重摔在工作台上,屏幕上的聚变参数曲线扭曲得如同乱麻 —— 连续三天,他们卡在了 “灵能 - 磁场耦合相位差” 的难题上,理论计算显示,当核心运行超过 2 小时,耦合相位差会从 0.01 赫兹扩大到 0.05 赫兹,远超安全阈值,这意味着之前所有的设计都可能功亏一篑。
“怎么会这样?” 凯抓着头发,眼底布满血丝,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像嘲笑的符号,“数据库里明明说艾塔尼的耦合技术能稳定运行 72 小时以上,我们到底漏了什么?”
雷诺盯着磁场模拟图,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我们按数据库的参数调整了线圈匝数、灵能注入频率,甚至更换了三种不同纯度的星晶导线,可相位差还是会扩大。难道是理论本身有问题?还是我们对‘灵能磁场滞后效应’的理解错了?”
老周和莉娜也围了过来,看着模拟图上逐渐偏离的曲线,脸上满是焦虑。灵能 - 磁场耦合是整个能源核心的关键,一旦这个环节出问题,不仅核心无法稳定运行,甚至可能在启动时引发磁场爆炸,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化为泡影。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观察的星璃突然站起身,走到工作台中央。她没有看那些复杂的公式,而是拿起一支炭笔,在空白的金属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圆圈,又在圆圈周围画了几道交错的弧线:“你们看,这像不像我们小时候玩的‘丢沙包’游戏?”
所有人都愣住了,不明白她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起童年游戏。星璃却继续画着,在弧线旁标注上 “灵能” 和 “磁场”:“磁场是站在圆圈里的人,灵能是丢沙包的人。如果丢沙包的人总比圈里的人慢半拍,沙包就会砸不准;反过来,如果灵能的‘节奏’比磁场快一点,就能提前‘预判’磁场的变化,让耦合始终保持同步。”
凯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你是说,我们之前一直追求灵能与磁场‘完全同步’,但实际上,灵能需要有微小的‘超前量’,才能抵消磁场的滞后效应?”
“对!” 星璃用力点头,手指在弧线间画了一个微小的箭头,“我的灵能能‘感觉’到磁场的变化 —— 它不是即时响应的,就像水在管道里流动会有延迟。如果灵能的注入频率比磁场的振荡频率超前 0.005 赫兹,就能刚好抵消这个延迟,让相位差始终保持在安全范围。”
这个简单的比喻,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思维的死结。凯立刻坐回电脑前,重新输入参数 —— 将灵能频率从与磁场完全同步的 2.65GHz,调整为 2.GHz。当模拟程序重新运行时,屏幕上的相位差曲线奇迹般地稳定下来,连续运行 48 小时,相位差最大也只波动了 0.012 赫兹,完全符合安全标准。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 凯的声音带着激动的颤抖,他转头看向星璃,眼中满是感激,“如果不是你用‘丢沙包’的比喻点醒我,我们可能还在死磕‘完全同步’的误区里,永远找不到答案。”
星璃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指尖轻轻划过金属板上的画:“我只是凭感觉…… 灵能和磁场在我眼里,就像有生命的东西,它们会‘说话’,会‘犯错’,只要用心听,就能知道它们需要什么。”
这不是星璃第一次用独特的方式解决难题。就在前几天,团队还卡在核心散热管道的设计上 —— 传统的直线管道散热效率不足,而复杂的螺旋管道又会占用过多空间。当时,星璃看着管道图纸,突然说:“你们有没有注意过树叶的叶脉?它们不是直的,也不是简单的螺旋,而是像毛细血管一样交错分布,这样才能让水分和养分快速输送到每一片叶子。”
正是这个提醒,让老周想到了 “仿生叶脉式散热管道”—— 在核心外壳内部设计交错的微型管道,既不占用额外空间,又能将散热面积提升 40%。测试结果显示,这种管道的散热效率比传统设计高 35%,完美解决了体积缩小后的散热难题。
还有一次,团队在计算星晶合金线圈的最佳匝数时,陷入了数据迷宫 —— 增加匝数能提升磁场强度,但会增加能耗;减少匝数能降低能耗,却会导致磁场不稳定。凯和老周对着计算器算到深夜,始终找不到平衡点。
星璃看到后,从仓库里找来了几根不同长度的绳子,将它们缠绕在笔筒上:“你们看,短绳子绕三圈,刚好能握住笔筒;长绳子绕五圈,握起来更稳,但会勒手。线圈的匝数就像绳子的圈数,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要刚好能‘握住’磁场,又不‘勒’住它的能量。”
她的话让雷诺突然意识到,他们之前只关注了磁场强度和能耗,却忽略了 “线圈与核心体积的匹配度”。结合星璃的 “握持感” 理论,他们重新调整了线圈匝数 —— 从原来的 1200 匝减少到 980 匝,同时优化了线圈的缠绕密度。测试结果显示,磁场强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因为线圈与核心的匹配度提升,能量损耗减少了 12%。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