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号” 的临时实验室里,全息投影幕占据了半面墙壁,新舰的虚拟框架在淡蓝色光雾中悬浮。凯的指尖在空气中快速滑动,调出的 “多系统集成模块” 如同精密的钟表齿轮,将电子战阵列、量子雷达、灵能通讯三个核心系统压缩进直径 3.2 米的球形舱体,表面缠绕的星髓合金纹路如同发光的血管,在投影中缓缓流转。
“参数不会说谎。” 凯推了推眼镜,将一份数据报告投射在侧屏,“集成后各系统响应延迟从 0.8 秒降至 0.3 秒,灵能传导损耗减少 19%,还能节省出左舷 3 号舱的空间装备用护盾发生器。” 他指着球形模块顶端的接口,“星璃的灵能可以从这里接入,相当于给全舰装了个‘神经中枢’,比分开控制高效得多。”
雷诺却伸手按停了投影,从口袋里掏出一本磨损的笔记本 —— 封面印着 “老兵号故障记录”,内页用红笔圈着密密麻麻的条目。他翻到其中一页,指腹按在 “灰烬星环战役” 的记录上:“三年前,‘老兵号’的雷达和通讯模块因为线路靠近,被一发 EMP 弹同时瘫痪。我们在陨石带漂了 4 小时,差点被‘追猎者’的侦察舰发现。” 他抬头看向凯,眼神里带着实战沉淀的谨慎,“你把电子战、雷达、通讯全堆在一个舱体里,万一被击中,我们连求救信号都发不出去,再快的响应速度有什么用?”
实验室角落传来激光笔的 “嘀嗒” 声。莉娜站在虚拟舰体的侧方,红色光点死死钉在中部装甲的狙击舱标记上:“这里的视野死角太大。” 她调出过往的狙击记录,画面里显示某次伏击时,因引擎模块遮挡,她晚了 0.3 秒锁定目标,让 “幽灵级” 侦察舰逃脱,“中部狙击舱会被 3 号推进翼挡住左后方 120 度视野,‘追猎者’最擅长从盲区突袭,这个设计等于给他们留了后门。”
“顶部不能装狙击舱。” 凯立刻反驳,调出舰体顶部的灵能核心模拟图,“那里是灵能晶体的安装位置,狙击炮的电磁干扰会让核心谐振频率偏移,最坏情况会导致能量泄漏。我已经把中部狙击舱的装甲做了可伸缩设计,观测窗展开后能覆盖 280 度视野,足够应对大多数情况。”
“‘大多数’不够。” 莉娜的激光笔移到顶部,在灵能核心旁画出一个倾斜 45 度的舱体轮廓,“把狙击舱放在核心斜后方,用星髓合金做屏蔽层,既能避开干扰,又能获得 360 度无死角视野。我计算过,屏蔽层只会增加 0.8 吨重量,不会影响动力平衡。”
就在两人争执不下时,星璃轻轻走到投影幕前,额间晶体泛起淡青色微光。她的手穿过虚拟舰体,停在球形集成模块上方,灵能流如同细密的网,包裹住模块的每一个接口。几秒钟后,她突然皱起眉,指尖在模块侧面点了点:“这里的能量流‘堵’住了。”
众人循声望去,星璃的灵能在投影中化作可视化的流光 —— 原本应该顺畅流转的能量,在电子战与雷达模块的连接处出现了红色拥堵点,如同水流遇到礁石。“集成模块的纹路太密,灵能在这里会相互干扰,实际传导效率会比模拟值低 11%。” 她抬手调整了一下纹路走向,拥堵点立刻变成绿色,“而且这种‘紧绷’的设计,让舰体感觉‘不舒服’,像人被绑住了手脚。”
“‘舒服’不能当设计标准。” 凯下意识反驳,却在看到灵能模拟图时顿住 —— 星璃标出的拥堵点,恰好是他之前忽略的高频信号干扰区。他快速计算了一下,若按星璃调整后的纹路,虽然集成度降低 5%,但能量稳定性能提升 23%,反而更符合长期作战需求。
雷诺突然笑了,将笔记本拍在实验台上:“看看,这就是我们需要的讨论。” 他指着投影中的舰体,“凯要的是技术极限,我要的是不被一发炮弹打垮,莉娜要的是能从任何角度扣扳机,星璃要的是能量能顺畅跑起来 —— 其实不矛盾,只是我们都盯着自己的那部分。”
老周抱着工具箱走进来,刚好听到后半段,凑过去指着球形模块:“要不把模块拆成‘主舱 + 副舱’?主舱放雷达和通讯,副舱放电子战,用星璃说的分流纹路连接,既保留部分集成优势,又避免一损俱损。” 他蹲下身,在地面用扳手画了个简单的示意图,“就像我修管路,有时候多接一段,反而比硬凑在一起更耐用。”
小林也跟着点头,调出之前收集的 “追猎者” 舰船资料:“他们的电子战系统就是分开布置的,上次我们干扰他们时,只瘫痪了其中一个模块,另一个还能工作 —— 这说明分开设计确实有实战价值。”
凯沉默了片刻,伸手修改了投影中的模块设计。球形舱体被拆成两个相连的椭圆形舱,主舱保留雷达与通讯,副舱独立放置电子战系统,两者之间用星璃设计的分流纹路连接,纹路表面还增加了三道应急切断阀。“这样响应延迟会增加 0.1 秒,但可靠性提升 40%,能量损耗也能控制在 8% 以内。” 他看向雷诺,“应急方案我也加了,每个舱体都有独立的备用电源,就算被 EMP 击中,至少能保留通讯功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