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号” 临时停机坪上,晨光透过小行星带的尘埃,在 “猎隼” 突击艇的金属外壳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这艘突击艇是老周带领团队用三天时间,从三艘废弃巡逻舰上拆解零件拼凑而成的 —— 舰身长度 12 米,左侧加装了新研发的 “星晶感应采矿臂”,右侧固定着小型精炼炉,尾部的双推进器还在进行最后的调试,喷出的淡蓝色火焰偶尔带着细微的抖动,却难掩其蓄势待发的气势。
雷诺穿着崭新的战术服,正弯腰检查采矿臂的液压接口,手指在金属接缝处轻轻划过,确认所有螺栓都已拧紧:“采矿臂的星晶感应芯片校准好了吗?这次的目标是‘破碎星环’的 M-7 区域,那里的星晶矿石纯度高达 65%,但小行星表面布满尖锐的岩石,采矿臂的合金爪一定要足够坚固,不能在采集时出故障。”
莉娜坐在驾驶舱内,双手在控制台上快速操作,屏幕上的参数不断跳动,最终稳定在绿色区间:“推进器输出功率校准完毕,最大航速 1.2 马赫,足够应对小行星带的复杂环境;通讯系统已接入‘先锋号’的中继网络,就算深入星环内部,也能保持信号畅通;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舰体外侧加装了 3 层星晶合金板,就算被小型陨石撞击,也能抵御至少 3 次冲击。”
这次远征小队共 4 人 —— 雷诺负责采矿作业指挥,莉娜担任突击艇驾驶员,老周携带便携式维修工具,随时应对设备故障,小林则准备了急救包和足够 4 人两天食用的压缩饼干、净化水,确保小队的后勤保障。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在 “破碎星环” 采集至少 200 公斤星晶矿石,同时测试新建造的采矿臂和精炼炉,为后续大规模采集积累经验。
“所有人登艇!预计 1 小时后抵达‘破碎星环’,抵达后先进行环境侦查,确认安全后再启动采矿作业。” 雷诺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尘,率先登上突击艇的舱门。随着老周和小林依次登艇,舱门缓缓关闭,突击艇的引擎发出低沉的嗡鸣,缓缓升空,穿过 “先锋号” 的泊位穹顶,朝着 “破碎星环” 的方向飞去。
突击艇的驾驶舱视野开阔,透过舷窗,能清晰看到周围漂浮的小行星 —— 有的像不规则的巨石,表面布满撞击形成的凹坑;有的像被撕碎的金属片,在晨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莉娜熟练地操控突击艇,避开大型小行星,沿着预设的安全航线飞行。老周坐在副驾驶位,手中拿着平板电脑,上面显示着 “破碎星环” 的 3D 模型,模型上用红色标注着危险区域:“前面就是‘乱石阵’,那里的小行星密度是其他区域的 3 倍,我们需要降低航速,用最短的时间穿过去,避免被小行星碰撞。”
雷诺和小林则在货舱内检查精炼炉的状态 —— 这台小型精炼炉是凯根据 “希望方舟” 数据库的图纸,用纳米熔炉制作的核心零件组装而成,能在采集矿石后立刻进行初步提纯,将矿石中的星晶含量从 65% 提升到 85%,大大减少后续运输的重量。“精炼炉的燃料储备足够处理 200 公斤矿石,冷却系统也已调试完毕,采集到的矿石只要扔进进料口,就能自动完成破碎、筛选、提纯的全流程。” 小林打开精炼炉的观察窗,里面的加热管泛着淡淡的红光,一切准备就绪。
当突击艇抵达 “破碎星环” 边缘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 无数大小不一的小行星相互环绕,形成一个巨大的环形结构,星环内部弥漫着淡紫色的星际尘埃,在恒星光的照射下,像一片流动的星云。M-7 区域位于星环的内侧,那里的小行星表面覆盖着一层淡紫色的结晶,正是高纯度的星晶矿石。
“开始环境侦查!” 莉娜降低突击艇的航速,启动舰体两侧的侦查无人机。两架小型无人机从突击艇的弹射口飞出,朝着 M-7 区域飞去,实时传回小行星表面的画面。屏幕上,小行星表面虽然布满尖锐的岩石,但没有发现大型陨石雨或能量异常信号,环境相对安全。
“侦查完毕,无异常情况,可以启动采矿作业!” 雷诺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他按下采矿臂的启动按钮。突击艇缓缓靠近一颗直径约 50 米的小行星,采矿臂的合金爪在星晶感应芯片的指引下,精准地抓住一块布满星晶结晶的岩石,液压系统发出 “滋滋” 的声响,将岩石从 asteroid 表面剥离,缓缓送入精炼炉的进料口。
“精炼炉启动!矿石破碎中…… 星晶筛选中…… 提纯开始!” 老周盯着精炼炉的显示屏,上面的数字不断跳动,矿石在高温作用下逐渐破碎,其中的杂质被分离出来,剩下的星晶粉末通过管道进入收集罐。10 分钟后,第一罐提纯后的星晶粉末完成收集,纯度显示为 86.3%,远超预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