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号” 工业区的设计大厅内,一幅长达 10 米的 “奇美拉” 级舰体结构蓝图悬挂在金属墙上,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的空间。蓝图上,银灰色的舰体轮廓清晰分明,不同功能区域用彩色线条标注,像一幅精密的 “人体解剖图”—— 从舰首的 “灵能主炮舱” 到舰尾的 “推进器模块”,从舰体中部的 “能源核心室” 到分布在两侧的 “模块化武器舱”,每一处结构都经过反复测算,力求在强度、重量与功能性之间找到完美平衡。
“舰体结构是‘奇美拉’级的‘骨架’,骨架不牢,再强大的‘心脏’和‘大脑’也发挥不了作用。” 凯站在蓝图前,手中拿着一根激光指示棒,指向舰体中部的核心区域,“之前‘老兵’号的教训太深刻了 —— 固定的舰体结构不仅无法适配新型设备,遇到损伤时还难以维修,只能眼睁睁看着性能下降。这次‘奇美拉’的设计,我们要彻底打破‘固定结构’的思维,采用‘模块化 + 自适应’的全新理念,让它既能承受追猎者主炮的轰击,又能灵活应对未来的技术升级。”
设计团队将舰体结构分为三大核心模块,每个模块都具备独立功能与快速更换能力,像 “乐高积木” 一样可灵活组合:
一、核心承载模块:用新型材料打造 “坚不可摧的骨架”
核心承载模块是舰体的 “脊梁”,负责支撑所有设备的重量与抵御外部冲击。团队摒弃了传统的 “钢制框架 + 装甲板” 结构,转而采用 “星晶合金桁架 + 蜂窝式缓冲层” 的复合设计 ——
? 星晶合金桁架:用纯度 99.9% 的星晶单晶制作主桁架,每根桁架的直径 15 厘米,通过 “灵能焊接技术” 连接,强度达到普通战舰钢材的 4 倍,重量却仅为后者的 1/3。桁架的节点处还预留了 “灵能强化接口”,战斗时可注入灵能,进一步提升结构强度,抵御突发冲击;
? 蜂窝式缓冲层:在桁架与装甲板之间填充 “星晶泡沫材料”,这种材料内部布满直径 1 毫米的微型气泡,能像 “海绵” 一样吸收冲击能量。测试数据显示,它能减少 60% 的炮弹冲击力,就算装甲板出现裂纹,缓冲层也能暂时支撑结构,为维修争取时间;
? 自适应装甲:舰体外侧的装甲板采用 “多层叠加” 设计,外层是 10 厘米厚的星晶复合装甲,中间层是 5 厘米厚的电磁防护板,内层是 2 厘米厚的灵能屏蔽膜。三种装甲可根据战场环境自主切换 —— 遇到能量武器时,电磁防护板与灵能屏蔽膜同时激活;遇到实体弹药时,外层星晶装甲承担主要防御,实现 “按需防御”,避免能量浪费。
“我们用模拟软件测试过,这种核心承载模块能承受追猎者‘毁灭者’级主炮的 3 次连续轰击,装甲板最多出现局部变形,不会发生整体坍塌。” 老周调出电脑中的模拟动画,画面里,虚拟炮弹击中舰体,装甲板凹陷后迅速回弹,缓冲层的气泡被压缩又恢复,整个结构稳如磐石,“更重要的是,星晶合金的抗疲劳性远超普通钢材,就算长期在恶劣的星际环境中航行,也不会出现金属疲劳导致的结构松动。”
二、功能模块:灵活适配,快速升级
为了解决 “设备升级难” 的问题,设计团队将舰体的功能区域全部设计成 “标准化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统一的接口与尺寸,可在 1 小时内完成更换 ——
? 能源核心模块:尺寸为 5 米 ×3 米 ×3 米,内部预留了新型聚变核心与灵能缓冲舱的安装空间,接口采用通用能源接口标准。未来就算研发出更先进的能源核心,只需更换模块内部的设备,无需改动舰体结构;
? 武器模块:舰体两侧共设计 6 个 “通用武器舱”,每个舱体的尺寸为 4 米 ×2 米 ×2 米,可根据任务需求安装不同武器 —— 灵能鱼雷发射管、电磁速射炮、甚至未来可能研发的 “反物质炮”。模块还配备独立的火控系统与能源供应,更换武器时无需重新调试全舰火控,大幅缩短准备时间;
? 生活与维修模块:舰体后部的 “生活舱” 与 “维修舱” 同样采用模块化设计,生活舱可根据船员数量增减床位与物资储备空间,维修舱则配备标准化的工具接口与零件储存架,遇到设备故障时,只需更换对应的维修模块,无需拆卸其他结构。
“上次‘老兵’号更换推进器,光是拆除固定螺栓就用了 4 小时,还损坏了周边的电路。” 莉娜想起之前的维修经历,语气中满是感慨,“现在有了模块化设计,更换推进器模块只需要松开 4 个快速锁扣,接上通用接口,1 小时就能完成,效率提升了 4 倍。未来在战场上遇到紧急损伤,我们甚至能在航行中更换模块,不用再返回基地维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