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号” E2 船坞的氛围,从能源核心舱开工时的热烈,骤然变得凝重。第七天清晨,当老周带领团队准备安装聚变核心固定装置时,一块刚从纳米熔炉取出的 “星晶聚合材料” 样板突然碎裂 —— 淡紫色的晶体碎片散落在金属地面上,发出清脆却刺耳的声响,像一盆冷水,浇灭了船坞内原本高涨的士气。这是团队第五次尝试合成这种关键材料,结果依旧失败,能源核心舱的建造进度被迫按下 “暂停键”。
“星晶聚合材料是固定聚变核心的关键,它需要同时具备星晶的灵能传导性与合金的结构强度,才能承受核心运行时的高频振动与能量冲击。” 凯蹲在地上,捡起一块碎片放在检测仪下,屏幕上的数据让他眉头紧锁,“这次合成的材料,灵能传导率仅达到设计标准的 65%,抗折强度更是只有预期的 40%,根本无法支撑聚变核心的重量。之前四次失败,要么是灵能传导率不足,要么是强度不够,我们始终找不到两者的平衡。”
星晶聚合材料的合成配方来自 “希望方舟” 数据库,理论上需要将星晶粉末、钛合金微粒与灵能催化剂按 3:5:2 的比例混合,在 1850℃的高温与 2.8 特斯拉的强磁场环境下反应 4 小时。但实际操作中,团队发现,当温度超过 1800℃时,灵能催化剂会出现 “活性衰减”,导致灵能传导率下降;若降低温度,钛合金微粒又无法完全融合,材料强度会大幅降低。这就像一道无解的选择题,无论如何调整参数,都无法同时满足两项核心指标。
“我们已经尝试了 12 种参数组合,从温度到磁场强度,再到原料配比,几乎覆盖了所有可能的范围。” 老周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他的焊接手套上还沾着星晶粉末,“最后一次甚至加入了仓库里仅剩的高纯度灵能催化剂,可结果还是一样,材料在冷却后第 30 分钟就出现了裂纹。”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星晶聚合材料的问题还未解决时,灵能 - 电能混合回路的调试又出现了新的故障。凯和星璃在能源核心舱的框架内铺设完第一组回路后,进行通电测试,结果回路运行仅 15 分钟,就出现了严重的能量波动 —— 灵能信号与电能信号在节点处相互干扰,导致回路温度骤升,绝缘层险些被烧毁。
“混合回路是连接聚变核心与各模块的‘能源血管’,必须保证灵能与电能的稳定传输,不能有任何波动。” 星璃的额间晶体泛着微弱的红光,灵能正小心翼翼地探测回路内部的能量流动,“我能感应到,灵能在流经节点时,会产生一种‘涡流’,这种涡流会干扰电能的传输路径,导致能量堆积。数据库里提到的‘节点屏蔽技术’,我们尝试了三种不同的屏蔽材料,都无法彻底消除这种涡流。”
团队紧急在 E2 船坞旁的临时会议室召开会议,桌面上铺满了材料合成数据与回路测试报告,红色的标记笔在关键数据旁画满了问号。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与困扰,能源核心舱的建造原本按计划推进,如今却因两大技术瓶颈陷入停滞,之前积累的乐观情绪被现实击碎,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沉默。
“先从星晶聚合材料入手,我们不能一直卡在‘高温与催化剂活性’的死胡同里。” 雷诺率先打破沉默,他拿起一份材料测试报告,指着其中一组数据,“你们看,当我们加入 5% 的碳纤维时,材料强度提升了 15%,虽然灵能传导率下降了 5%,但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 —— 不追求‘完美参数’,而是通过‘结构补偿’来弥补材料的缺陷。比如在材料内部设计加强筋,用结构强度弥补原料强度的不足。”
凯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立刻调出材料的结构设计图:“这个思路可行!我们可以将星晶聚合材料制作成‘蜂窝状结构’,蜂窝的空隙中填充碳纤维加强筋,这样既能保证灵能在材料内部的传导路径,又能通过加强筋提升整体强度。虽然制作工艺会更复杂,但至少能解决当前的材料问题。”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团队立刻投入到样品制作中。老周调整纳米熔炉的参数,将温度控制在 1780℃,确保灵能催化剂的活性;凯则设计出蜂窝结构的模具,在模具内部预留了碳纤维加强筋的插槽;星璃负责在材料冷却过程中,用灵能引导灵能信号的传导路径,避免出现传导盲区。三个小时后,第一块蜂窝状星晶聚合材料样板制作完成,检测结果显示:灵能传导率 78%,抗折强度 82%,虽然仍未达到理想标准,但已满足固定聚变核心的最低要求,后续可通过结构优化进一步提升性能。
“材料的问题暂时有了替代方案,但混合回路的涡流问题还没解决。” 莉娜的语气依旧凝重,她将回路测试的视频投影在屏幕上,画面中,能量波动导致的火花清晰可见,“如果不能消除涡流,混合回路在长时间运行后,很可能引发短路,甚至影响聚变核心的稳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