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长乐郡以南,有一处名为“静心乡”的古老村落。此地远离尘嚣,田畴平旷,屋舍俨然,民风淳朴。乡中最为人称道的,并非什么奇景异产,而是村口那口相传已有千年历史的古井,名曰“无波井”。此井水质清冽甘醇,四季不涸,更奇的是,无论风雨如何侵袭,井水表面始终平滑如镜,不起丝毫涟漪,仿佛时间在此凝固,故而得名。乡人视此井为祥瑞,认为其水能清心明目,延年益寿,每日取水者络绎不绝,却也恪守古训,对井保持敬畏,不敢有丝毫亵渎。
宁瑜与阿翎行至静心乡时,正值盛夏午后。烈日当空,蝉鸣聒噪,然而一踏入乡间地界,便觉一股莫名的清凉与宁静扑面而来。那喧嚣的蝉声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绝,变得遥远而模糊。田间劳作的农人,动作舒缓,神情安详,不见寻常农夫在酷暑下的焦躁。
阿翎好奇地感受着这与外界截然不同的宁静氛围,她肩头的纸鹤也收敛了所有躁动,安静地停驻,仿佛不愿打破这份祥和。
宁瑜的目光,则第一时间投向了村口那株巨大的、枝繁叶茂的古槐,以及槐树下那口被青石井栏环绕的无波井。井口不大,井水幽深,果然如传闻般,水面平滑如一块深色的琉璃,倒映着古槐的枝叶与天空的流云,清晰无比,却毫无波澜。他的灵识能清晰地感受到,以此井为中心,弥漫着一股强大而沉静的“定”之力场,正是这股力场,抚平了外界的喧嚣,也定住了井水本身。
“好一口定心之井。”宁瑜心中暗赞,“此井吸纳了千年日月精华与乡民虔诚信念,已生出了守护一方的灵性。”
二人寻了一户靠近古井的农家借宿。主人家是一对慈祥的老夫妇,姓陈,热情地招待了他们。陈老伯听闻宁瑜二人是游历的学子,便指着那口无波井,自豪地说道:“二位客人可知,我们静心乡能如此安宁,全赖这口宝井庇佑。喝了这井水,再烦躁的心也能平静下来。”
正聊着,村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和喧哗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只见几辆装饰华丽的马车,在一群豪仆的簇拥下,径直驶到村口古槐树下。一个衣着锦绣、面色倨傲的年轻公子,在一个手持罗盘、道士打扮的老者陪同下,跳下马车,目光灼灼地盯着那口无波井。
“就是这里了!风水宝地,灵井定心!”那道士指着罗盘,对年轻公子谄媚道,“王公子,只要取了此井‘泉眼’之处的‘定心石’,辅以秘法炼制,定能制成安神定魄的无上法宝,助您平日在朝堂之上心神稳固,应对自如!”
那王公子闻言,脸上露出贪婪之色,挥手道:“那还等什么?快!把这井给我掘开,取出定心石!”
几个如狼似虎的家仆应声上前,拿出铁锹镐头,就要动手。
“使不得!使不得啊!”陈老伯和几位闻讯赶来的乡老急忙上前阻拦,“这无波井是我们静心乡的命根子,动不得啊!祖辈有训,井在人在,井亡人亡啊!”
“滚开!”王公子不耐烦地斥道,“一群乡野村夫,懂得什么?此等灵物,合该由本公子这等贵人享用,留在你们这穷乡僻壤,才是暴殄天物!”
那道士也捻着胡须,阴阳怪气道:“尔等可知,王公子乃是郡守大人的外甥!阻挠公子取宝,便是与官府作对!”
乡民们闻言,面露惧色,但仍围在井边,不肯退让,场面一时僵持不下。
阿翎看着那蛮横的王公子和助纣为虐的道士,眼中流露出气愤,又担忧地看向那口宁静的古井。
宁瑜微微摇头。他能感觉到,那道士身上虽有微末法力,却心术不正,所言“定心石”不过是信口胡诌。这无波井的灵性,源于其整体与这片土地的和谐共生,根本不存在什么独立的“定心石”。强行掘井,非但得不到宝物,反而会彻底破坏此地的灵脉,使静心乡失去庇护,井水也会变得平凡,甚至干涸。
更重要的是,这口井的“定”之力,并非依靠掠夺外物而来,而是源于自身千年的沉淀与积累,源于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振。那王公子心浮气躁,妄图以外物定心,实乃缘木求鱼。
“心若不定,纵有仙石,亦如沙上筑塔。”宁瑜心中暗叹,走上前去。
中卷
宁瑜的突然出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见他气度清雅,不似寻常乡民,那王公子和道士也暂时停下了动作。
“你是何人?也想管本公子的闲事?”王公子斜睨着宁瑜,语气不善。
宁瑜不答,目光平静地扫过那口无波井,又看向王公子,缓缓道:“公子欲求定心之法?”
王公子一愣,随即傲然道:“是又如何?朝堂纷争,人心叵测,若无定力,如何立足?这井中之石,于我有大用!”
那道士也帮腔道:“这位公子,贫道以罗盘堪舆,断定此井泉眼处必有灵石化生,乃是天地生成的定心奇物。王公子取之,亦是物尽其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民间场请大家收藏:(m.zjsw.org)民间场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