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姬带来的消息与警示,如同在魏缭平静(至少表面如此)的值房生活中投入了一块巨石。他不再仅仅埋头于故纸堆,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楚地情报的分析与未来战局的推演中。那首“亡秦必楚”的童谣,项燕的动向,楚齐的接触,都指向一个事实:楚国绝非轻易可下之敌,且正积极准备应对秦国的兵锋。而李斯一系可能的攻讦,也让他意识到,必须尽快拿出足以巩固自身地位的切实方略。
几日闭门谢客,深居简出,魏缭将对楚之策的思考,凝练于三卷竹简之上。
恰在此时,宫中的内侍果然前来传召,言大王于南书房召见,垂询军事。
南书房内,炭火温暖,驱散了冬日的寒意。嬴政依旧是一身玄色常服,坐于案后,旁边侍立着面无表情的赵高。除了他们,并无其他大臣在场。这是一次小范围的、非正式的咨询,却也意味着更直接的对话。
“魏卿,楚地之事,你思虑得如何了?”嬴政开门见山,目光锐利。
“臣谨呈《伐楚三策》,请大王御览。”魏缭将三卷竹简恭敬呈上。
赵高上前接过,置于嬴政案前。
嬴政展开第一卷,只见上书“上策:慑心疲楚,不战而屈”。其核心在于,暂缓大规模直接军事进攻,转而利用政治、经济、外交与秘密手段,多管齐下,削弱楚国实力,瓦解其抵抗意志。具体包括:遣能言善辩之士入楚,散布流言,离间楚王负刍与项燕等大将、以及各大氏族之间的关系;以重金贿赂楚国重臣,尤其是对现状不满或贪图富贵者,使其在朝中掣肘主战派;加大与楚国边境的商贸控制,尤其是战略物资如铜铁、马匹的流通,同时抬高楚国特产如犀角、象牙等在秦国的价格,诱使楚地贵族为利而放松警惕甚至资敌;派黑冰台精锐,深入楚境,破坏其重要粮仓、武库,刺杀关键的主战派将领或谋臣。此策旨在通过长期的非军事手段,使楚国从内部开始腐朽、混乱,待其国力大损,君臣离心,民心涣散之时,再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而下。
嬴政看得非常仔细,手指在竹简上缓缓移动,未置一词。他接着展开第二卷,“中策:分化蚕食,断脊裂胆”。此策主张军事与政治手段结合,但不追求速胜。首先,集中优势兵力,攻取楚国北部、西部战略要地,如鄢郢、陈地等,将楚国势力压缩至淮水、长江以南。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楚国封君林立、各自为政的特点,对非项氏核心区域的封君进行拉拢、分化,许以保存封地或秦官职位的承诺,诱使其投降或保持中立。同时,在占领区迅速建立有效的秦法统治,安抚百姓,使其成为进攻江东的稳固后方和跳板。此策的核心是“剪除羽翼,孤立核心”,逐步削弱楚国,最终与项氏主力进行决战。
看到这里,嬴政微微颔首,似乎对中策的务实性有所认同。他最后展开第三卷,“下策:倾国一击,直捣黄龙”。此策最为激进,也最符合秦国以往的风格。即集中全国精锐,至少六十万大军,以王翦或同等级别宿将为帅,不分兵,不浪战,寻找项燕主力进行战略决战。依靠秦国强大的国力、高效的动员能力和悍勇的士卒,以雷霆万钧之势,力求一战定乾坤。此策风险最大,若胜,则楚国可速平;若败,或陷入僵持,则秦国国力将遭受重创,且可能引发其他潜在敌人(如北方的匈奴、观望的齐国)的异动。
嬴政放下竹简,抬眼看向魏缭,目光深邃:“上策虽妙,然耗时日久,变数太多。下策过于行险,非万全之道。中策……看似稳妥,然分化拉拢,岂是易事?楚人未必肯轻易就范。”
“大王明鉴。”魏缭躬身道,“三策各有优劣,适用不同情势。上策需耐心与机缘,下策需绝对的国力与运气。臣窃以为,中策或可为基础,辅以上策之手段。军事压迫与政治分化并举,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尤其需重视对非项氏系封君的策反,以及利用商贸、流言等软刀子,不断给楚国放血。待其疲惫不堪,内部矛盾激化,再行致命一击。此所谓‘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嬴政重复着这句话,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卿之谋略,确乎深远。然,朝中多有急欲见功者,恐难耐此长久之计。”
魏缭知道嬴政指的是李斯等倾向于速战速决、以彰显政策和武功的派系。他沉声道:“大王,楚非韩赵魏,地广人众,潜力深厚。项燕亦非庸才。若贪功冒进,一旦受挫,则士气受损,六国遗民观望之心必起,统一大业平添波折。缭非怯战,实乃为大王万世之业计,求一最稳、损失最小之途径。且‘慑心疲楚’之策,并非全然不动刀兵,黑冰台之行动,边境之摩擦,皆可不断消耗楚国,同时亦可掩饰我军真正意图,为最终决战创造最有利条件。”
嬴政沉默了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南书房内静得能听到炭火的噼啪声。赵高低眉顺眼,如同泥塑木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秦帝国风云请大家收藏:(m.zjsw.org)大秦帝国风云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