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时间三个小时,对于张知味那道工序繁复的“八仙过海闹罗汉”而言,堪称争分夺秒。他早已带着两名资深帮厨,如同精密仪器般运转起来,处理泡发各种名贵干货,熬制顶汤,准备雕刻……场面宏大,气氛紧张。灶台上摆满了鲍鱼、海参、鱼翅等珍馐,高汤在深锅里咕嘟着,散发出浓郁霸道的香气,几乎要笼罩整个赛场。
而林小风这边,却显得格外“悠闲”,甚至可以说有些“格格不入”。
他没有帮厨,只有李默和小刘在一旁,按照他的指令,做一些最简单的辅助工作,比如洗韭菜,剥姜蒜。两人动作略显生涩,与对面那种高效专业的团队协作形成鲜明对比。不少观众的目光带着疑惑,甚至是一丝同情——这小子,难道真要单枪匹马用一碗馄饨,去对抗对面那桌即将诞生的盛宴?
林小风对周遭的视线恍若未觉。他平静地站在操作台前,将那一袋普通的中筋面粉倒入一个宽口的陶盆。面粉如雪花般落下,在盆底堆成一座小小的山丘。他没有选择现成的饺子粉或者高筋粉,似乎笃定这最寻常的原料,已足够承载他的心意。
他在面粉中间用手指灵巧地扒出一个小窝,动作轻柔,如同在雪地掘泉。然后,他做了一个让不少关注着他的人再次愣住的举动——他没有直接加水,而是拿起了那几颗看似普通的鸡蛋。
他取过一个干净的白瓷小碗,将鸡蛋一颗颗磕开。蛋壳分离的声音清脆利落。他熟练地将蛋清与蛋黄分离,只留下清澈粘稠的蛋清。金色的蛋黄被小心地放在另一个碗中,像几枚温润的蛋黄玉。
“只用蛋清和面?”评委席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知名的面点大师傅,微微颔首,对身旁的人低语,“蛋清蛋白质含量高,能增强面筋的强度和韧性,让面皮更爽滑、更有嚼头,而且色泽会更加洁白透亮。只是这成本和功夫……寻常馄饨可不会这么讲究。”
林小风将莹润的蛋清倒入面粉窝中,如同为“雪丘”注入了灵魂。接着,他取过一小碗清水,水中早已加入了极少量的细盐。他并没有一次性将水倒入,而是用一只手稳稳端着水碗,指尖控制着水流,让清水如丝如缕般缓缓淋入面粉;另一只手则五指微张,如同穿花蝴蝶,又似抚琴弄弦,在盆中快速而准确地进行搅拌、揉搓。
他的动作看似随意,甚至带着点懒洋洋的意味,实则每一次划动都蕴含着独特的节奏和巧劲。力度不轻不重,恰好能带动所有干粉;速度不急不缓,确保每一滴水珠都被面粉均匀吸收,盆内既不会留下干粉疙瘩,也不会因为水分过快加入而变得湿粘不堪。
很快,分散的面粉变成了粗糙却均匀的面絮。他果断停止加水,开始将全身的力气贯注于双臂,用力地将这些面絮揉捏、聚合在一起。
“揉面”是个实打实的力气活,更是个精深的技术活。行家讲究的是“三光”境界:面光、手光、盆光。即最终面团表面光滑如缎,手上干干净净不沾面粉,面盆内壁也光洁如新。
林小风揉面的动作,瞬间吸引了不少懂行人的目光。那不再是简单的揉捏,而是一种带着独特韵律的“演绎”。他不是依靠蛮力死揉硬压,而是巧妙地将摔、打、揣、叠等多种传统手法交替进行。只见他时而将面团高高举起,用力摔在盆中,发出“啪”的闷响,让面团结构更加紧实;时而用拳头关节反复揣压,将空气排出;时而又将面团折叠、旋转,促进面筋网络更均匀地形成。
他的手腕灵活,手臂沉稳,乃至腰身都在微微晃动,协调发力。整个动作流畅而充满了一种内敛的力量感,看似柔和,却每一分力都用到实处。这不像是在厨房劳作,反倒更像是一位武者在演练一套刚柔并济的拳法,充满了美感。
渐渐地,那团最初粗糙不堪的面团,在他汗水的浸润和巧手的调理下,变得异常光滑、细腻、充满弹性。表面光洁如婴儿肌肤,用手轻轻按压,能感觉到一种惊人的回弹力,仿佛面团拥有了生命。
“这面……揉得真叫一个漂亮!”台下,另一位资深面点师傅忍不住击节赞叹,声音虽低却充满激动,“这手法,这力道掌控,特别是那几下摔打的巧劲,没有十几年真功夫下不来!可他明明这么年轻……真是怪哉!”
揉好的面团,圆润饱满,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林小风用一块干净的湿布仔细将其盖好,放在操作台一角,进行至关重要的“醒面”。这个过程是为了让紧张的面筋得到松弛,内部水分分布更加均衡,使得面团在后续擀制时延展性达到最佳状态。
接下来,是准备馅料。
他取过那块新鲜的红白相间的猪前腿肉。前腿肉活动频繁,肥瘦交织均匀,比例大约在三七到四六之间,是做馅料的上佳选择,既有瘦肉的扎实嚼劲,又有肥肉融化后带来的丰腴油润。
他拒绝了李默递过来的绞肉机,选择自己动手剁馅。在他看来,机器的刀片高速旋转产生的热量会破坏肉的细胞结构,口感和风味都会大打折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味界传说请大家收藏:(m.zjsw.org)味界传说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