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景琦白大师虽然态度严厉,但专业素养无可挑剔。他雷厉风行地指挥着后厨人员,迅速为林小风团队安排好了独立的工作区域,各类专用厨具和设备一应俱全,摆放得井井有条。他指派了自己的得力助手——一位神情沉稳、目光锐利的赵师傅,专门负责与林小风对接和协调所有事务,其专业和高效让林小风三人初步领略了国宴后厨的严谨作风。
上午十点整,李默联系协调的第一批紧急空运食材,准时送达国宾馆那管理森严、流程规范的专用物资接收处。
接下来,林小风三人第一次亲身、深刻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作“国宴标准”。
食材接收,绝非简单的签收和清点数量。数名身着白色制服、佩戴手套的专职检验人员,早已严阵以待。他们一丝不苟地对照着李默提前提交的、厚厚一沓的供应商资质证明和检疫报告,对每一样食材进行近乎苛刻的检查。对活禽,不仅要进行细致的目视检查,查看精神状态、羽毛色泽,甚至随机抽取进行了快速的药物残留检测。羊骨不仅要核对屠宰证明和具体部位分割是否符合要求,还要检查新鲜度和储存温度。就连那珍贵的干贝,也需逐一检查其干燥程度、颗粒大小和均匀的色泽。至于蔬菜,更是重点关照对象,每一捆都要查验其新鲜度,并抽样进行农药残留快速检测。
整个接收区鸦雀无声,只有检验人员低声报数和记录笔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所有食材必须经过这道铁闸般的检验,确认万无一失后,才被允许贴上专用标签,由专人护送,进入后厨内划定的特定预处理区。
接下来的清洗环节,其严格程度更是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不同的食材必须在不同的、有明显标识的水池中进行清洗,使用的是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专用食品级清洗剂,水温、浸泡时间、冲洗次数都有明文规定,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尤其是直接入口的蔬菜,需要经过清水初洗、专用清洗剂浸泡、流水冲洗、最后再进行一道臭氧消毒的繁琐流程,确保绝对安全。
林小风和小刘挽起袖子,亲自上手,在赵师傅不动声色的严密监督下,严格按照墙上的流程图和文字说明进行操作,每一个动作都力求标准,不敢有丝毫懈怠和马虎。李默则手持记录板,神情专注地记录着每一步骤的起始时间、操作人员以及观察到的任何细节。光是食材的接收和初步处理这套组合拳下来,就耗费了将近一上午的时间,三人都隐隐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但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肩上担子的分量。
下午,第一次试制正式拉开帷幕。核心首先是吊制那道奠定基调的汤底。
林小风选用的老母鸡、老鸭、精挑的羊骨、饱满的干贝,经过仔细的焯水处理,彻底去除血沫和杂质后,被一同放入那口光亮照人、容量巨大的专用汤桶中。加入的是符合标准的过滤纯净水,以及几味被允许使用的、用于去腥增香的辅料——仅有几大块老姜和数段葱白,以确保汤味纯粹。
点火,开始漫长的熬制。国宾馆的后厨设备极其先进,可以精准控制温度。林小风将火候精确调控在将沸未沸、仅保持微沸的状态,让汤汁始终如同“菊花心”般只有中心微微翻滚。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提取出食材中的鲜味物质,又能有效避免剧烈沸腾导致脂肪乳化,从而保证最终汤色的清澈。
在长达四个小时的熬制过程中,后厨里弥漫着越来越浓郁的香气。白景琦大师偶尔会背着手,面无表情地踱步过来,不说话,只是看看汤桶旁温度计的数字,俯身嗅一嗅空气中飘散的香气,那锐利如鹰隼般的审视目光,始终是悬在林小风头顶的一把无形标尺。
熬制时间一到,汤色已呈现出醇厚的浅金黄色,香气浓郁扑鼻。接下来,便是决定汤品清澈度的关键一步——扫汤。
林小风屏息凝神,按照家传的古法,取来提前备好的、瘦七肥三的猪里脊肉,将其剁成极其细腻的肉茸,再用少量清水缓缓调开、泻散。然后,他将这碗粉红色的肉茸浆,徐徐倒入已经略微降温的温热高汤中,改用极小的火苗慢煮。只见肉茸在热力作用下逐渐凝固,如同无数细密无比的磁石,缓缓上浮,并将汤中所有悬浮的细微杂质、微末的油脂颗粒吸附包裹上来,最终在汤面形成一层厚厚绵绵的“茸渣”浮层。
这个过程极其考验耐心和对火候的精妙掌控。林小风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汤面变化,既要让肉茸充分吸附杂质,又要防止火大使茸渣破碎沉底,一旦粘锅,前功尽弃。他的动作轻柔而稳定,宛如进行一场精细的外科手术。
第一次用猪肉茸扫汤完毕,小心地将所有茸渣捞出滤净后,汤色果然明显变得清澈透亮了许多。但这还不够。紧接着是第二次扫汤,这次他选用了色泽更浅、吸附异味能力更强的鸡胸肉茸,进行最后的精加工,旨在进一步吸附残留的极细微杂质和可能的一丝异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味界传说请大家收藏:(m.zjsw.org)味界传说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