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扫汤之后,效果堪称神奇。原本略显浑浊的金黄色汤底,已然变得清澈见底,色泽淡黄剔透,宛如顶级琥珀,光可鉴人。而那股融合了老母鸡的醇厚、老鸭的鲜香、羊骨的温润以及干贝的海韵的复合型鲜香,却愈发显得深沉而纯粹,证明着这看似清冽的汤水,实则蕴含着不凡的底蕴。
光是这汤底的初步成型,所展现出的传统技艺和火候掌控力,就已经让在一旁默默观察的赵师傅眼中,忍不住流露出了难以掩饰的讶异与赞赏之色。他心中暗忖:这年轻人,手上真有绝活!难怪能被郑老点名。
白景琦不知何时又悄无声息地走了过来,用一把细长的白瓷勺,轻轻舀起少许清汤,先是对着光线看了看那完美的澄澈度,又凑近鼻尖,深深一嗅。他脸上那万年不变的严肃表情似乎没有丝毫松动,只是从喉间淡淡地逸出一句:“扫汤的功夫,还算过得去。继续吧。”
在这位严苛的白大师口中,能得一句“还算过得去”的评价,已是极为难得的肯定了。
汤底大功告成,接下来便是精细处理代表“四季”的各类食材。
嫩绿的豆苗、清脆的芦笋尖,只需在沸腾的盐水中极快速地进行焯烫,随即迅速投入冰水,以瞬间的冷热交替锁住其鲜活的翠色和脆嫩口感。
珍贵的鸡枞菌被切成均匀的薄片,用少量清淡的鸡汤小心煨制,使其充分吸收鲜味而又不失本真。
铁棍山药上笼蒸至熟透,一部分碾磨成极其细腻滑糯的山药泥,另一部分则刻意保留些许微小的颗粒感,以增加口感的层次。
新鲜百合剥成瓣,快速焯水以去除微涩。
白莲、白果也分别处理得恰到好处,蒸至软糯而不失其形。
每一种食材的处理,林小风都亲力亲为,力求在精准的火候和时间控制下,将其口感、味道和形态调整到最佳状态,同时每一步都严格遵守着后厨的食品安全规范,所有操作台面、刀具、盛器都及时清洁,生熟分开,杜绝任何交叉污染的可能。
最后,是艺术般的组合与装盘环节。使用的是国宾馆提供的、精心设计的特制白瓷汤盅。汤盅内部有着巧妙而并不突兀的隔断设计,能够将四种分别代表春、夏、秋、冬的食材清晰地区分开来,既构成了视觉上的美感,又能在品尝时让食客依次体验到不同季节的风味,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林小风深吸一口气,稳住因长时间专注而微微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将翠绿欲滴的春蔬(豆苗、芦笋)、洁白如玉的夏菌(鸡枞菌)、粉糯温润的秋实(山药泥、百合、莲子、白果)以及几块早已炖煮得酥烂软糯、充分汲取了汤底精华的羊腩肉(象征冬日的丰足与温暖),按照自己精心构思的布局,依次、精确地放入温热的汤盅之内。
然后,他提起一旁一直用小火保持滚沸状态的清澈高汤,用特制的细嘴长壶,均匀而舒缓地、沿着盅壁缓缓冲入汤盅。
滚烫的汤汁与盅内温度各异的食材接触的瞬间,“滋”的一声轻响,一股更加浓郁、更加复合、层次感无比丰富的香气被瞬间激发出来,弥漫在空气之中!清澈见底的汤底,完美地映衬着盅内青、白、粉、褐交织错落的食材,色彩清新淡雅,意境悠远,俨然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写意四季小品画。
第一盅【四季和鸣汤】试制品,终于在高度紧张和精益求精的操作下,宣告完成!
林小风将这只凝聚了心血与期待的汤盅稳稳地放在铺着洁白垫布的托盘上,准备请白景琦大师以及郑老派来的陈先生进行至关重要的首次品鉴。
这第一天的试制,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紧张、高强度的忙碌,以及各种严苛到极致的程序要求和意想不到的细节挑战。但林小风团队终究是顶住了这巨大的压力,凭借着扎实深厚的专业基本功、充分的前期准备和紧密无间的团队协作,顺利地完成了这至关重要的首次尝试。
然而,他们三人的心中都无比清楚,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来临——他们精心打造的这道汤,能否真正打动白大师那挑剔的味蕾,能否获得郑老派来的代表的认可,进而能否承载起那份“和而不同”的深厚文化寓意与使命?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喜欢味界传说请大家收藏:(m.zjsw.org)味界传说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