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盅【四季和鸣汤】被小刘稳稳地端到了白景琦大师和陈先生面前。厨房里弥漫着高汤的醇香与紧张的气氛,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两位评审的脸上。
白景琦依旧是那副严肃的表情,眼神锐利如鹰。他没有急着动手,而是微微俯身,仔细审视着汤品的色泽和造型。只见白瓷汤盅内,清澈见底的汤液如同山涧清泉,分区摆放的食材色彩和谐:嫩绿的春蔬、乳白的夏菌、金黄的秋实、淡褐的冬肉,在汤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立体的四季画卷。从视觉效果上看,这盅汤已经无可挑剔。
他拿起一个素白的瓷勺,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先是舀起一勺清汤,轻轻吹了吹,送入口中。
汤汁入口的瞬间,白大师的眼睛微微眯了一下。站在一旁的林小风屏住呼吸,注意到白大师拿着勺子的手指不易察觉地收紧了些。那是一种极其醇和、绵长的鲜味,层次丰富得像是一首交响乐——鸡鸭的鲜亮、干贝的咸鲜、羊骨带来的深厚底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温暖妥帖地滑过喉间。更难得的是,这道汤毫无腥膻杂味,只有一种令人舒适的、高级的鲜美。扫汤工艺确实到位,汤质清澈见底,口感却丝毫不显单薄,反而有着恰当的厚度。
接着,白景琦开始依次品尝盅内的食材。他的动作很慢,很仔细,每一口都要在口中停留片刻。
嫩豆苗和芦笋尖在齿间发出细微的脆响,保留了极致的清新爽脆,在醇汤的衬托下,更显生机勃勃,仿佛春风拂过舌尖。
鸡枞菌吸饱了汤汁,滑嫩鲜香,带着菌类特有的芬芳,在口中绽放出夏日的丰饶。
山药泥细腻甘甜,百合清甜软糯,莲子白果粉糯回甘,构成了秋日丰收的满足感,温暖而踏实。
最后是那几块羊腩肉,炖得酥烂,入口即化,只有浓郁的肉香和汤的鲜味,毫无油腻之感,恰似冬日里围炉的暖意。
每一种食材,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在保持了自身独特风味的同时,又被那碗高汤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种和谐而富有变化的味觉体验。更难得的是,随着不同食材的品尝,口腔中仿佛真的能感受到一种意象上的流转——从春的清新,到夏的鲜爽,到秋的丰腴,再到冬的温暖醇厚。
白景琦放下勺子,沉默了片刻,脸上那惯有的严厉线条,似乎柔和了一丝。他没有立刻评价,而是看向陈先生,示意他也品尝。
陈先生推了推金丝眼镜,他的品尝过程更为细致,甚至用勺子轻轻拨开食材,观察它们在汤中的状态。最后,他舀起一勺混合了多种食材的汤,缓缓送入口中。片刻后,他眼中闪过一丝惊异,看向林小风,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赞赏:“林师傅,这第一版试制品,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汤底醇鲜,层次分明,食材处理精良,火候把握精准。尤其是这种‘四季交融’的意境表达,确实很有巧思。我个人认为,基本方向是正确的,意境也很到位。”
能得到以严谨着称的陈先生的肯定,林小风一直悬着的心稍稍落下了一些,他悄悄在围裙上擦了擦手心的汗。
然而,白景琦此时开口了,语气依旧平稳低沉,却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指核心:
“汤,不错。食材,处理得也还行。”他先给予了肯定,但紧接着话锋一转,“但是——”这个“但是”让厨房刚刚有所缓和的气氛再度紧绷起来,“你有没有考虑过,温度?”
温度?林小风微微一怔,这个角度确实是他未曾深入思考过的。
“国宴是分餐制,不是家宴。”白景琦看着林小风,解释道,语气中没有责备,更像是陈述一个事实,“汤品从厨房制作完成,到由服务员依次送到数十位甚至上百位宾客面前,中间有一个不可避免的时间差,可能是几分钟,也可能更长。你这个汤,食材种类多,质地差异大,尤其像芦笋尖、嫩豆苗这类娇嫩的‘春蔬’,对温度和时间极其敏感。如果汤的温度不够,或者放置时间稍长,春蔬就会变黄变软,失去清脆口感,‘夏’部的鸡枞菌也会因持续浸泡而口感变软、风味流失。这会严重影响最终呈现的效果和宾客的体验。”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大型宴会餐饮的核心难点——出品稳定性与时间把控对菜品质量的致命影响。
林小风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背后惊出一层细汗。他在精致小厨房或家庭烹饪中习惯了即做即上,确实忽略了国宴这种大规模、标准化出品流程中的关键变量。时间和温度,此刻成了这盅“四季和鸣汤”最大的潜在敌人。
“白师傅指点的是!是我考虑不周。”林小风心悦诚服,立刻虚心求教,“那您看,针对这个问题,该如何调整优化?”
白景琦背着手,在操作台前踱了一步,目光扫过备料台上的各种食材,显然早已深思熟虑:“两个主要思路。第一,优化出餐流程。将娇嫩食材(尤其是春蔬)的最后处理环节极度压缩时间,甚至可以考虑在出餐前最后一刻,用保持滚沸的高汤直接冲入已放入生鲜春蔬的汤盅,利用汤的高温瞬间将其浇淋至刚刚断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持其翠绿色泽和爽脆口感。其他耐煮的食材则可以提前预处理好,在汤盅内进行保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味界传说请大家收藏:(m.zjsw.org)味界传说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