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画面里的适配体翻了个身,手指又动了一下。我盯着那根食指,它在床单上划出短促的痕迹,像是在计算什么。时间是凌晨四点零七分,和上次一样,他没有发出声音,但嘴唇确实张开了。
**
我没有回宿舍。指挥中心的终端还亮着,陈锋的生命体征已经稳定,药物起效后他的θ波再没出现异常波动。可另一个问题正在浮现——隔离区的传感器捕捉到一次微弱的空间扰动,持续不到半秒,却触发了零域的被动预警机制。**
**
我调出过去十二小时的数据流。适配体的脑电图里,有一段频段接近蓝光种子激活阈值。这不是自然产生的信号,也不是训练残留的能量反馈。它的波形结构很像我在第80章记录下的空间折叠前兆,只是强度更低,节奏更混乱。**
**
我按下通讯键。“苏晴,来指挥中心。”**
**
她五分钟内就到了,手里拿着便携检测仪。我把主屏切到隔离区实时监测界面,把那段异常脑波放大给她看。**
**
“这个峰值……”她皱眉,“不是普通觉醒反应。”**
**
“是类零域共振。”我说,“但它不稳定,像是被强行压制又试图突破的状态。”**
**
她立刻接入医疗数据库,比对基因变异模型。屏幕跳出一组匹配结果:双螺旋嵌套结构,出现在神经突触密集区域。这是灰点制造实验体的标准失败产物,他们想让人承载蓝色种子,但无法控制融合深度。**
**
“他已经部分融合了。”她说,“如果完全激活,可能会引发局部空间坍塌。”**
**
“不止。”我指着能量读数,“刚才有一次瞬时扭曲,虽然没造成设备重启,但湿地边缘的生物电网络出现了短暂断连。说明他的能力已经开始影响现实结构。”**
**
我们沉默了几秒。**
**
“必须加固隔离。”我说,“现在就做。”**
**
苏晴点头。“需要我做什么?”**
**
“你负责远程监控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心率或呼吸突变,立即通知我中断施工。我要用零域重构隔离墙,加三层动态阻尼层。”**
**
她坐到副控台前,打开实时反馈系统。我闭上眼,启动零域感知模块。精神力顺着预设路径延伸,进入隔离区内部空间。墙体原本由高强度复合材料构成,但现在需要额外的能量屏障来抑制可能的空间撕裂。**
**
第一层阻尼结构开始成型。混凝土表面浮现出网格状纹路,像电路板一样自动连接电源节点。这是我从人工湿地控制系统中提取的设计模板,能利用地脉电流维持低功耗运行。**
**
第二层是能量吸收层。我将零域输出调整为脉冲模式,每三秒释放一次定向波动,让墙体内部的合金纤维产生共振效应,用来抵消外部冲击。这个过程消耗不小,我能感觉到太阳穴开始发紧。**
**
第三层最难。它必须能主动识别并反射异常能量回流,防止反噬穿透。我回忆起第80章那次空间折叠事故后的修复方案,把微型折叠通道技术逆向应用——让墙体表面形成一种类似镜面折射的场域,在不接触实体的情况下偏转危险波动。**
**
结构完成时,我的手臂有些发麻。这种感觉熟悉,是精神力接近极限的征兆。但我不能停。系统提示还有两个关键步骤未完成:接入湿地生物电预警网,并绑定低耗能锚点协议。**
**
我调出地脉能量分布图。人工湿地建成后,地下水流带动微生物发电,形成了稳定的生物电场。我把隔离区主控节点与其中三个最强电流交汇点连接,启用第74章测试过的节能协议。这样一来,日常维护不再依赖我的持续输出,只有在触发警报时才需要手动干预。**
**
“系统切换成功。”苏晴说,“当前能耗下降百分之六十二,阻尼层运行正常。”**
**
我松了口气,但没放松警惕。新的监控程序刚上线,必须验证是否有效。**
**
“准备探测器。”我说,“我们需要确认他体内到底有多少蓝光物质残留。”**
**
她取出一个微型飞行装置,只有指甲盖大小,外壳涂有抗干扰涂层。我用零域打开一道折叠通道,将它送进隔离区内部。探测器悬停在适配体床头,开始采集空气中的细胞脱落物和微量辐射粒子。**
**
数据传回来很快。苏晴一边分析一边低声念出结果:“DNA链中有两处嵌套断裂,蓝光密度达到每立方毫米三点二单位。这已经超出安全阈值五倍以上。”**
**
“他是活体炸弹。”我说,“只要外界刺激足够强,随时可能引爆。”**
**
“而且……”她顿了一下,“他的神经系统对零域能量特别敏感。如果我们以后要用能力压制他,很可能会反过来激发他的反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零域建筑师请大家收藏:(m.zjsw.org)零域建筑师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