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初的霜气裹着清溪村时,天刚蒙蒙亮,筱棠就裹着厚棉袄出了门——药田旁的育苗棚是她如今最挂心的去处,昨夜梦里都在盼着棚里的种子能冒芽。
踩着田埂上的白霜,脚步声轻得像怕惊着什么。远远望见育苗棚的轮廓时,她加快了脚步,透明的保温膜上凝着一层薄冰,被晨光映得泛着细碎的光,像撒了把碎钻。
“小妹,等等我!”身后传来刘娟的声音,她手里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温好的玉米粥和两个白面馍,“妈说你早早就去棚里,让我给你送点热乎的,别冻着肚子。”
筱棠回头笑了笑,等刘娟走近,两人并肩往棚里去。掀开棚门口的草帘,一股暖融融的气息扑面而来,混着泥土的湿香和淡淡的青草气——和棚外的寒凉是两个世界。“嫂子,你看!”筱棠指着最靠边的那片苗床,声音里藏不住欢喜。
刘娟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眼睛瞬间亮了:只见黑黝黝的腐殖土上,冒出了一层嫩黄的小芽,细细的茎秆顶着两片半圆的子叶,像一个个攥紧的小拳头,沾着晨露,嫩得能掐出水来。“发芽了!真的发芽了!”她凑过去,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又怕碰坏了,轻轻缩了回来,“这才泡了三天,就冒芽了,比普通种子快多了!”
“是农科院的种子好,再加上咱浇的‘泉水’养地。”筱棠拿起放在棚角的洒水壶,壶里是提前兑好的灵泉水(稀释了五倍,看着和普通井水没差),弯腰往苗床里细细浇着,“得轻着点浇,别冲倒了小苗。”
水珠落在嫩芽周围的泥土上,滋滋地渗进去,仿佛能听见小苗吸水的声音。刘娟学着筱棠的样子,帮着整理苗床边的杂草,指尖碰到泥土时,只觉得土是润润的、松松的,比自家菜园的土更养人。“小妹,这土是不是也有讲究?我看比家里种青菜的土黑多了。”
“嗯,是后山挖的腐殖土,混了点腐熟的秸秆,肥力足,还透气。”筱棠没提混了空间营养土的事,只笑着解释,“往后每天早上来浇一次水,中午把草帘掀开透透气,下午天凉了再盖上,小苗就能长得快。”
两人正忙着,棚外传来了陆衍的声音:“筱棠,嫂子,早啊。”
掀帘进来时,陆衍身上沾了点霜气,手里拿着个记录本,还有一支钢笔。“王教授让我来记录棚内温度和湿度,顺便看看种子发芽情况。”他目光扫过苗床,看见那片嫩黄的小芽时,眼底漾起笑意,“长势比预期的好,才三天就出芽率这么高,看来土壤和水质的‘调理’很管用。”
“那是,也不看是谁浇的水。”筱棠故意扬了扬下巴,语气带着点小得意,刘娟在旁边看得直笑。
陆衍拿起温度计看了看,在本子上记下数字:“棚内温度十二度,湿度六十五,正好符合幼苗生长需求。对了,有个好消息——小李一早骑自行车来电话,说灵鱼产卵了!”
“真的?”筱棠手里的洒水壶顿了一下,惊喜地抬头,“什么时候的事?卵怎么样了?”
“凌晨发现的,”陆衍点头,声音里也带着几分轻快,“暂养池的水草上粘了一层小米粒大小的卵,透亮透亮的,王教授已经让人把温棚的温度调到了十八度,说这个温度最适合鱼卵孵化。他让我们今天抽空过去看看,顺便取点新的水样,比对一下产卵前后的水质变化。”
刘娟听得好奇:“灵鱼的卵也是银色的吗?跟普通鱼卵不一样吧?”
“应该不一样,”筱棠笑着说,“回头咱们一起去看看就知道了。不过嫂子,灵鱼的事还得保密,别跟外人说,免得引来麻烦。”
“放心,我记着呢。”刘娟连忙点头,心里却越发觉得,段家的“宝贝”真是藏不住的好。
吃过刘娟带来的热粥,三人锁好育苗棚,往村西头的灵鱼温棚去。路上撞见背着竹筐去拾柴的张婶,她老远就喊:“筱棠、小陆,又去看那‘宝贝鱼’啊?是不是有好消息了?”
“快了张婶,等有眉目了,第一时间告诉您!”筱棠笑着回话,脚步没停——灵鱼产卵是大事,得赶紧去看看,别出什么岔子。
灵鱼温棚是陆衍前几天刚搭好的,比育苗棚小些,保温膜裹得更严实,棚里还挂着个电子温度计(农科院特意送来的,精度更高)。掀帘进去,暖意更浓,隐约能听见水流的轻响——暂养池是用石头砌的,里面注满了调配好的水,水面上飘着几株水草,绿油油的。
小李正蹲在池边,手里拿着个放大镜,看得专注。见三人进来,他连忙招手:“陆哥,筱棠,快来看!鱼卵又多了些,你看这透亮的样子,活力肯定足。”
众人凑过去,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水草的茎秆上,果然粘着一层密密麻麻的鱼卵,比小米粒稍大些,通体透亮,隐约能看见里面有个极小的黑点,像颗颗透明的珍珠。三条灵鱼在水草旁游弋着,时不时用尾鳍轻轻拂过鱼卵,像是在守护着它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请大家收藏:(m.zjsw.org)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