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清溪村,雪后初晴的晨光格外透亮。积雪在屋顶、田埂上慢慢消融,顺着屋檐滴下的水珠“滴答”响,落在冻硬的泥土上,砸出小小的坑,空气里满是雪水混着泥土的清冽气息,吸一口,凉得人精神一振。
筱棠裹着厚棉袄,手里揣着个暖手宝(陆衍托人从县城捎来的,灌上热水能暖大半天),踩着湿漉漉的田埂往育苗棚去。脚下的积雪化了大半,鞋底沾着泥,走起来有些沉,可一想到棚里的小苗,脚步就不由得加快——昨儿傍晚检查时,见几株小苗的叶尖有点发蔫,心里总惦记着。
“筱棠!等我会儿!”身后传来刘娟的声音,她手里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温好的牛奶(陆衍特意送来给筱棠补身子的),还有两块烤得焦香的红薯,“妈说你一早准去棚里,让我给你送点热乎的,别冻着。”
筱棠回头笑了笑,等刘娟走近,两人并肩往棚里去。掀开草帘的瞬间,暖融融的气息涌出来,混着青草的嫩香,连带着沾在身上的寒气都散了大半。“你看那几株发蔫的小苗,”筱棠指着苗床中间的几株,语气里带着点急切,“昨儿还好好的,是不是湿度太高闷着了?”
刘娟凑过去仔细看,只见那几株小苗的叶尖泛着淡淡的黄,耷拉着没精神,比旁边翠绿的小苗差了一截。“会不会是夜里盖得太严,没透气?”她蹲下身,轻轻碰了碰叶片,“土还是润的,应该不是缺水。”
正说着,陆衍掀帘进来了,手里拿着个湿度计,还有一本翻得卷边的育苗手册。“我猜你们早来了。”他笑着走近,把湿度计放在苗床边,“王教授昨儿特意叮嘱,雪后初晴,棚内湿度容易积高,得中午多透会儿气,不然小苗容易闷根。”
湿度计上的指针停在八十二,果然比适宜的七十高出不少。“那赶紧把草帘掀开点,透透气。”筱棠说着就去掀棚顶的草帘,阳光透过保温膜照进来,落在苗床上,给嫩绿的叶片镀上一层浅金,看着就有生气。
陆衍则蹲在发蔫的小苗旁,轻轻拨开根部的泥土看了看:“根没烂,就是有点闷,通风后再浇点稀释的灵泉水(他压低了声音),下午就能缓过来。”
筱棠会意,从棚角拎出藏好的小水壶(里面是提前兑好的灵泉水),小心翼翼地往小苗根部浇了点水,水珠顺着泥土渗进去,像给小苗喂了口“定心丸”。
两人正忙着,棚外传来了小李的自行车铃铛声,他车后座绑着个泡沫箱,老远就喊:“陆哥!筱棠!好消息!灵源肽提取量翻倍了!”
掀帘进来时,小李满脸通红,手里攥着一张检测报告,语气激动:“王教授让我送这个来,你看——用成鱼的少量组织样本,加上之前的鱼血,成功提取出足供一次小剂量实验的灵源肽!纯度达到百分之九十八,比上次高了五个百分点!”
筱棠凑过去看报告,虽然大半专业术语看不懂,但“提取量翻倍”“纯度98%”几个字格外醒目,心里一下子亮堂起来:“是不是说,能给爷爷做初步调理了?”
“差不多!”小李点头,“王教授已经把灵源肽制成了稀释的口服溶液,装在这个保温箱里,让段爷爷先少量尝试,每天一次,每次一小勺,观察三天,看看有没有不良反应。”他说着打开泡沫箱,里面放着一个小小的棕色玻璃瓶,标签上写着“灵源肽稀释液(实验用)”。
陆衍接过玻璃瓶,仔细看了看标签,语气郑重:“这是第一次人体试用,必须格外小心。回头我和筱棠一起给段爷爷服用,每天记录身体反应,有任何不适立刻停服,跟王教授联系。”
刘娟在旁边听得欢喜:“那爷爷的咳嗽,是不是就能彻底好了?”
“只要没不良反应,后续按剂量调理,不出一个月,就能根治。”小李笑着说,“王教授还说,等鱼苗长大,能提供更多样本,就能批量提取灵源肽,到时候不仅能治咳嗽,还能做更多临床实验,帮更多人。”
从育苗棚出来,三人拎着保温箱往段家走。雪后的阳光暖融融的,融化的雪水顺着田埂流进药田,像是在给土地补充养分,远处的灵鱼温棚里,隐约能听见水流的轻响——小鱼苗们应该正在欢快地吃食。
回到段家时,段守业正坐在院角的石凳上晒太阳,手里翻着一本旧药书,脸上带着闲适的笑意。见三人进来,尤其是看到小李手里的保温箱,眼睛一下子亮了:“是灵源肽的调理剂做好了?”
“爷爷,您别急。”筱棠接过保温箱,轻声道,“这是小剂量实验用的,每天只能喝一小勺,得观察三天,没不舒服才能接着喝。”
柳玉梅闻声从屋里出来,手里擦着围裙,紧张地问:“会不会有啥副作用啊?要是不行,咱就再等等。”
“放心吧奶奶。”陆衍笑着安抚,“王教授已经在动物身上做过实验,没出现不良反应,而且剂量特别小,就是看看爷爷的身体能不能适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请大家收藏:(m.zjsw.org)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