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九,清溪村的年味儿浓得快溢出来了。檐下的积雪被正午的阳光晒得往下淌,水珠顺着红辣椒串儿滚下来,在青砖地上砸出小小的湿痕,而家家户户的门窗上,早已贴满了红彤彤的春联和福字,风一吹,纸角轻扬,像在招手迎年。
段家的院子里,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明远正踩着木凳,往门框上贴刚写好的春联,墨汁还带着淡淡的松烟香,“苗壮鱼肥家兴旺,春归岁稔福满堂”十几个大字,写得笔力遒劲,衬着白雪红门,格外喜庆。
“哥,往左挪挪!偏了偏了!”明凯举着浆糊碗,在底下仰头喊,手里还捏着张“福”字,打算贴在窗中央,“得贴正了,来年才能顺顺当当!”
明远笑着调整位置,手里的春联纸沾了浆糊,贴得稳稳的:“放心,你哥写字靠谱,贴春联也不含糊。”
院角的石桌上,柳玉梅正戴着老花镜剪窗花,剪刀在红纸上“咔嚓”游走,转眼就剪出一只展翅的喜鹊,落在“喜上眉梢”的纹样里。筱棠蹲在旁边,手里拿着针线,给窗花边缘缝上细细的银线——夜里点上灯笼,银线能映出细碎的光,更添年味儿。
“奶奶,您剪的喜鹊真像,像要从纸上飞出来似的。”筱棠捧着刚剪好的窗花,眼里满是欢喜。
柳玉梅放下剪刀,揉了揉眼睛,笑着道:“年三十的窗花,就得剪得热闹些。你看这‘五谷丰登’‘年年有余’,都是盼着咱家里来年顺顺当当,草药丰收,鱼也养得旺。”
厨房里,李秀莲和刘娟正忙着炸年货,油锅里的油糕“滋啦”作响,金黄的外壳鼓起,飘出甜香;旁边的锅里,炸得酥脆的花生米盛了满满一簸箕,还有切成块的腊肉,正用糖色慢炖,琥珀色的酱汁裹着肉香,飘满了整个院子。
“娟儿,你看这油糕炸得咋样?是不是金黄透亮?”李秀莲用漏勺捞起一块油糕,控油时溅起的油星子都带着甜意,“等会儿给隔壁张婶送点,她前儿还送了咱一筐自家种的萝卜。”
刘娟点点头,手里正往托盘里摆刚蒸好的馒头,雪白的馒头顶端点着红点,像一朵朵小桃花:“妈,我记着呢。刚明杰去灵鱼温棚检查,说鱼苗都沉在水底歇着了,跟知道要过年似的,特别乖。”
正说着,明杰和陆衍从外面进来,两人身上都沾了点雪沫——刚去育苗棚和灵鱼温棚做了年前最后一次检查。“都妥当了。”明杰搓了搓手,拿起块刚炸好的油糕塞进嘴里,含糊道,“育苗棚的草帘盖得严严实实,温度计挂在显眼处,年后一升温就能通风;灵鱼温棚加了层厚棉帘,水温稳定在十八度,鱼苗都好好的。”
陆衍则走到筱棠身边,递过来一个小小的布包,声音压得低:“这是王教授托我带来的,灵源肽的最终检测报告,说段爷爷服用完这一周,炎症就能彻底消退,后续不用再服了。还有,农科院那边已经提交了‘灵源肽提取工艺’的专利申请,年后就能下来。”
筱棠心里一喜,连忙接过布包,打开一看,里面除了检测报告,还有一张小小的纸条,写着“专利申请人含段家”——王教授特意把段家加了进去,这份心意,让她心里暖得发烫。
“王教授也太周到了。”筱棠抬头看向陆衍,眼里闪着光,“等开春了,咱得好好谢谢他。”
“嗯,年后王教授会来村里,一起商量灵鱼扩大养殖的事。”陆衍点头,目光落在院门口——张婶正挎着竹篮走来,里面装着刚蒸好的糯米团子,还冒着热气。
“段家嫂子,忙着呢?”张婶一进院就笑着喊,把竹篮往石桌上放,“我家那口子蒸的糯米团子,裹了豆沙馅,给你们尝尝鲜。”她一眼瞥见柳玉梅剪的窗花,眼睛亮了,“哟,这窗花剪得真好!柳婶,您教教我呗?来年我也给家里剪几张贴。”
柳玉梅笑着应:“好啊,等过了年,咱姐俩一起剪。你来得正好,尝尝娟儿蒸的馒头,刚出锅的热乎着。”
张婶拿起个馒头,咬了一口,满嘴的麦香,忍不住夸赞:“还是自家种的麦子磨的面香!对了,筱棠丫头,陆小子,年后真能教咱养鱼不?我家那口子都把后院的小池塘收拾出来了,就等着鱼苗呢。”
“放心吧张婶。”陆衍笑着回话,“年后鱼苗长大些,就先给村里每家分几尾试养,王教授会带着养殖手册来,一步步教大家怎么调水、怎么喂饲料,保证成活率。”
张婶笑得合不拢嘴,拍着大腿道:“这可太好了!咱清溪村以前就靠种庄稼、割猪草过日子,现在有段家带着种草药,又能跟着养鱼,往后的日子,指定比这炸油糕还甜!”
正说着,明浩从镇上跑回来,手里举着个纸糊的红灯笼,老远就喊:“爸、妈,灯笼买回来了!大红色的,晚上点上,院里亮堂堂的!”他跑进门时没注意脚下的雪水,差点滑倒,被明杰一把扶住,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夕阳西下时,段家的院子已经收拾得焕然一新:门框上的春联映着雪光,窗上的窗花沾着银线,院中央挂起了红灯笼,檐下的腊肉、玉米穗随风轻晃,厨房里的年货摆了满满一桌子——炸油糕、炖腊肉、炒花生、蒸馒头,还有筱棠特意用空间灵泉水酿的米酒,装在粗瓷瓶里,透着淡淡的酒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请大家收藏:(m.zjsw.org)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