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刚过,清溪村的年味还没散尽,春的脚步就顺着融化的雪水漫了过来。檐下的冰棱化成水珠“滴答”坠落,田埂上的冻土被暖阳晒得发软,踩上去能陷下浅浅的脚印,空气里满是泥土解冻的腥气,混着隐约的青草香——这是春耕的信号,也是段家药田移栽新苗的好时候。
天刚蒙蒙亮,段家的院子就醒了。明杰扛着锄头往东坡的空地去,裤脚卷到膝盖,沾着带冰碴的泥土;刘娟拎着竹篮跟在后面,里面装着用来标记苗坑的小竹牌;明远则蹲在育苗棚门口,仔细检查着温湿度计,嘴里念叨:“十五度,湿度六十,正好适合移栽。”
筱棠裹着薄棉袄,手里拎着个特制的洒水壶——壶里是提前兑好的灵泉水,稀释了十倍,既能帮小苗缓根,又不会露馅。她刚走到育苗棚门口,就看见陆衍推着辆自行车过来,车后座绑着几捆塑料薄膜,还有一本厚厚的《草药移栽手册》。
“早啊,刚去镇上取了农科院送的移栽工具。”陆衍把自行车停在棚边,笑着掀开草帘,“王教授今儿上午到,说要亲自指导移栽,让咱们先把苗床浇透,起苗时别伤了根。”
育苗棚里的小苗已经长到近半尺高,翠绿的叶片舒展着,茎秆也比之前壮实了不少,根部缠着细密的土球——昨儿傍晚筱棠特意浇了次灵泉水,土球粘得紧实,起苗时不容易散。“我跟三哥已经把东坡的地翻好了,施了腐熟的羊粪和生物菌肥,就等起苗了。”筱棠蹲下身,用小铲子轻轻挖起一株小苗,根须白嫩嫩的,在阳光下泛着光。
陆衍凑过来,帮着把小苗放进铺了湿棉布的竹篮里:“起苗要带土球,移栽时苗坑要比土球深两指,填上土后踩实,再浇定根水,步骤别错。”他一边说,一边示范着,动作熟练——这些天跟着王教授学了不少农技知识,比段家兄弟还懂行。
不一会儿,柳玉梅和李秀莲也来了,两人手里各端着个大盆,里面是刚蒸好的玉米馍和煮鸡蛋:“大伙儿先歇会儿,吃点热乎的再干活!移栽是力气活,饿着肚子可不行。”
明浩啃着玉米馍,跑过来道:“小妹,陆大哥,我去灵鱼温棚看过了,鱼苗又长了些,都能看清鳞片了,要不要分池啊?池里都快挤不下了。”
“等移栽完小苗就去分。”筱棠笑着应,“王教授说,鱼苗长到三指宽就能分池,正好今儿他来了,一起看看。”
正说着,村口传来了汽车喇叭声——是农科院的吉普车,王教授带着两个年轻助手来了,车斗里装着便携式检测仪器,还有几十尾培育好的灵鱼鱼苗,是给村里试养的。
“段家小子丫头,干活的劲头挺足啊!”王教授跳下车,搓了搓手,径直走进育苗棚,拿起一株小苗看了看,连连点头,“长势好,土球也包得专业,看来这阵子没少下功夫。走,去东坡的地看看,咱们边移栽边说要点。”
东坡的空地已经被翻整得平平整整,田埂上挖好了一排排整齐的苗坑,间距一尺半,深度刚好——明杰按着陆衍给的尺寸挖的,误差不超过半寸。王教授蹲在苗坑边,拿起一株小苗放进去,调整好根系的位置:“看,根系要舒展,不能蜷着,填土时要分层填,每层都踩实,不然浇水后会塌坑。”
众人围在旁边认真学,筱棠跟着王教授的样子,把小苗放进苗坑,填土、踩实,再浇上定根水——灵泉水顺着泥土渗进去,小苗的叶片似乎都精神了些。“定根水要浇透,让根和土壤贴紧,这几天温度稳,三天就能缓过来。”王教授在旁边指点着,手里的小铲子不停比划。
张婶带着几个村民也来了,手里拿着锄头,笑着道:“王教授,筱棠,我们来搭把手!你们教我们怎么移栽,往后我们自家种草药,也能学着点。”
“好啊!”王教授笑得更欢了,“正好人多力量大,我给你们分分工,年轻人起苗、运苗,年纪大的填坑、踩实,咱们流水线作业,快得很。”
一时间,东坡的药田里热闹起来。起苗的小心翼翼,运苗的快步流星,填坑的仔细认真,浇水的轻手轻脚,田埂上满是说话声、笑声,还有锄头碰撞泥土的“咚咚”声。筱棠穿梭在苗行间,手里的洒水壶不停歇,每浇完一株,都在心里盼着:好好长,长成一片绿油油的草药田。
中午时分,太阳升到头顶,暖洋洋的。李秀莲和刘娟提着大桶的绿豆汤过来,给众人解渴:“歇会儿啦!喝碗绿豆汤,解解乏!”
王教授接过碗,喝了一口,抹了把汗道:“移栽进度挺快,已经栽了一半了。筱棠,你这灵泉水(他压低声音)果然管用,刚栽的小苗叶片都没蔫,比普通定根水效果好太多。”
筱棠眨眨眼,低声道:“只要能提高成活率,多费点劲也值。对了,灵鱼分池的事……”
“吃完午饭就去。”王教授点头,“我带了检测仪器,分池前先测测水质,保证新池的环境和原池一致,鱼苗不应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请大家收藏:(m.zjsw.org)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