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的霜降裹着寒气,悄悄落在乡校的土坯墙上,清晨推开教室门时,陆瑶鼻尖先撞上一股冷冽的潮气——昨夜下了场小雨,墙根处的泥土被泡得发软,墙角裂开一道指宽的缝,风顺着缝隙钻进来,吹动了黑板上未干的粉笔字。
“陆老师,冷!”第一排的小花把胳膊缩进筱棠织的灰色毛衣里,小脸蛋冻得通红,却还是挺直腰板,手里紧紧攥着暖手的红薯干。教室里的孩子们大多穿着单薄的旧棉袄,有的脚踩露趾的布鞋,脚后跟冻得发紫,却没人吭声,只是把课本往怀里拢了拢,等着上课。
陆瑶心里一揪,快步走到墙角,用手摸了摸裂缝处的泥土,指尖沾了满手湿冷——这土墙本就年久失修,再经几场雨雪,怕是要塌下来,孩子们在里面上课太危险了。
“今天先上室外课。”陆瑶转身时,脸上已堆起笑意,拍了拍手说,“咱们去试验田看看,之前种的油麦菜是不是被霜打蔫了,顺便晒晒太阳暖身子。”
孩子们欢呼着涌出门,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桠洒下来,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陆瑶一边领着他们观察菜苗——空间里的品种果然耐寒,虽沾了白霜,叶片却依旧翠绿——一边悄悄和赶来的王老师商量:“王老师,校舍的裂缝得赶紧修,不然等下了大雪,真要出问题。”
王老师叹了口气,愁得直搓手:“俺知道啊,可乡教育组经费紧,只拨了点粉笔钱,修墙的料钱、工钱都没着落。俺去村里找支书说过,村里也穷,秋收刚过,家家户户都在囤粮,实在抽不出余钱。”
两人正说着,二柱娘挎着竹篮路过,听见这话,停下脚步说:“陆老师,修墙不用找外人!俺家有去年剩下的麦秸秆,能和泥加固;二柱他爹会砌墙,以前村里盖牛棚都是他领头的!”
“俺家也能出力气!”不远处,小石头爹扛着锄头从田里回来,嗓门洪亮,“俺明天就去山里砍几根粗木头,给窗户钉上挡板,挡挡风!”
话音刚落,几个送孩子来上学的家长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应着:“俺家有碎砖,搬来垫墙根!”“俺会和泥,保证和得结实!”“孩子们放学早,也能帮着拾碎石头!”
陆瑶看着围在身边的家长们,眼眶一热——这些朴实的乡亲,或许不懂什么大道理,却总在最需要的时候,捧着一颗真心赶来。她攥了攥王老师的手,笑着说:“那咱们就一起动手,把校舍修得结结实实的!”
当天下午,修校舍的事就定了下来。陆瑶从帆布包里掏出筱棠刚寄来的钱——那是家里卖空间蔬菜和新培育稻种赚的,本是让她留着补身子的,她却全拿了出来,托王老师去镇上买石灰和细沙:“石灰能防潮,细沙和泥更结实,孩子们住着放心。”
王老师不肯要:“陆老师,你在这儿教书,工资本就不多,还总贴补孩子们,这钱俺们不能要!”
“婶子们能出力气,我出点钱算什么?”陆瑶把钱塞进她手里,“咱们都是为了孩子,别分你我。”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乡校的院子里就热闹起来。二柱爹带着几个壮劳力,已经开始铲墙根的湿泥;小石头爹扛着两根粗松木回来,放在窗台下,正用斧头削树皮;女人们则围在院子中央,把麦秸秆剪碎,和着泥土、石灰、细沙,使劲地搅拌——陆瑶悄悄从空间里取了点晒干的“韧草”,揉碎了混在泥里,这草比普通麦秸秆更有韧性,能让土墙更牢固,她只说是“家里带来的草筋,和泥管用”。
孩子们放学回来,也不闲着。大一点的帮着搬碎砖、递工具,小一点的就蹲在地上,把散落的石子拾进竹筐里。小花挎着个小篮子,挨个给干活的人递温水,水是用安神茶泡的,温温的,喝下去能驱寒。
“陆老师,你歇会儿!”二柱娘把陆瑶手里的泥抹子抢过来,“你天天教娃们读书就够累了,这些粗活俺们来干。”
陆瑶笑着摇头,又拿起一把扫帚,清理墙根的碎土:“多个人多份力,早点修好,孩子们就能在暖屋里上课了。”
正干得热火朝天,村口传来自行车铃铛声,周明辉骑着车赶来,车后座绑着两大袋煤块,还有一捆厚实的油布。“瑶瑶,你姐听说校舍要修,让我送点东西来。”他把煤块卸下来,擦了擦汗说,“这煤是村里窑厂刚烧的,耐烧,冬天给教室取暖用;油布铺在屋顶,能防漏雨。”
他又从车筐里拿出个布包,递给陆瑶:“这里面是你姐夫新配的‘防冻膏’,用空间里的芦荟和猪油熬的,孩子们手脚冻裂了,抹上就管用。”
陆瑶接过布包,里面的防冻膏带着淡淡的芦荟香,心里暖得发烫——家里永远是她最坚实的后盾,不管她在这边遇到什么困难,筱棠和周明辉总能第一时间送来支援。
“俺们也来搭把手!”村口又传来一阵脚步声,村里的老会计带着几个年轻人赶来,手里拿着铁锹、水桶,“陆老师为娃们费心,俺们村里人也不能闲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请大家收藏:(m.zjsw.org)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