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的初秋,省城农业大学的梧桐叶刚染上浅黄,校门口的公告栏前就围满了学生。一张红色的聘书复印件被压在玻璃下,上面“聘请段筱棠同志为我校农学系教授,主讲《空间农业学》”的字样,让路过的学生忍不住驻足议论——“段筱棠?是不是那个搞草药种苗研发的专家?我去年在农科院的报告会上见过她!”“《空间农业学》是什么新课?听着就很厉害!”“听说第一节课在大阶梯教室,我得早点去占座!”
此时的筱棠,正站在农学系办公楼的走廊里,手里捏着刚领的课程表。30岁的她穿着一件浅灰色的西装外套,头发利落地挽在脑后,脸上褪去了年少时的青涩,多了几分沉稳。走廊尽头的窗户对着校园的试验田,金黄的稻田在风里翻着浪,让她想起1962年清溪村的那片玉米地——那时她还只是个躲在爷爷身后,用空间土豆换全家温饱的孩子,如今却要站在大学的讲台上,把自己这些年摸索的“特殊农业技术”教给更多人。
“段教授,这是您的教材和学生名单。”系主任李教授笑着递过来一摞资料,“您这门课太火了,原本安排的中型教室根本坐不下,临时调到了能容纳三百人的大阶梯教室,还有不少外系的学生和附近农场的技术员想来旁听,您看要不要限制一下人数?”
筱棠接过资料,指尖拂过教材封面上“空间农业学”五个字——这教材是她和陆衍一起整理的,里面没有提“空间”的秘密,只把灵植空间的培育技术转化为“高效生态培育法”,结合了她在草药基地的实践数据和农科院的研究成果。“不用限制,”她笑着摇头,“只要愿意学,想为农业做事,来多少人都欢迎。”
开学第一课的那天,天还没亮,大阶梯教室的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来自农学系的学生王磊,揣着一本皱巴巴的笔记本,提前半小时就坐在了第一排——他是从农村来的,家里种了五亩玉米,每年都要受旱涝影响减产,听说段筱棠教授能培育耐旱耐涝的种苗,特意想来学真本事。还有园艺系的女生林晓,手里拿着一本筱棠发表的《中药种苗抗病性研究》论文,上面画满了批注,她想知道“高效生态培育法”能不能用到自家种的草莓上。
八点整,筱棠提着一个藤编的篮子走进教室,瞬间安静下来的教室里,只剩下头顶吊扇转动的声音。她把篮子放在讲台上,掀开盖布——里面摆着几株连根带土的种苗:左边是普通的玉米苗,叶片有些发黄,根系稀疏;右边是用“高效生态培育法”种的玉米苗,叶片浓绿肥厚,根系像细密的网一样扎在土里。
“同学们,我们今天先不讲课本,先看这两株苗。”筱棠拿起两株种苗,走到教室中间,让前排的学生能看得更清楚,“左边这株,是按照传统方法种植的,生长周期45天,亩产约600斤;右边这株,用了我们研发的‘高效生态培育法’,生长周期缩短到38天,亩产可达900斤,而且经过检测,它的抗旱性比普通种苗强40%。”
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窃窃私语。王磊忍不住举手:“段教授,您说的‘高效生态培育法’,具体是怎么操作的?是不是要用到很贵的化肥或者设备?我们农村的小农户能学吗?”
筱棠笑着点头,把种苗放回讲台上,打开投影仪——屏幕上出现的不是复杂的公式,而是清溪村草药基地的照片:村民们在田里采收甘草,实验室里的技术员在检测种苗,还有爷爷段守业在给学生们演示草木灰拌种的老方法。“这个方法,核心是‘顺应自然,科学改良’。”她指着照片里的草药田,“比如我们在播种前,会用天然的草药浸种,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生长期不用化学农药,而是用苦楝叶、艾草熬的水防治病虫害;土壤改良也不用化肥,而是用腐熟的秸秆和特殊的‘生态肥’——这些材料在农村随处可见,成本很低,小农户完全能操作。”
她顿了顿,又调出一组数据:“这是我们在清溪村做的试验,去年有20户农户用了这个方法种玉米,平均亩产比往年多了280斤,每户增收近300元。其中有一户张大爷,他家的地是坡地,往年一遇旱天就减产,去年用了我们培育的耐旱种苗,再加上生态肥,亩产反而比平地还高。”
林晓也举了手,声音带着期待:“段教授,这个方法能用到经济作物上吗?我家种草莓,每年冬天都要搭大棚保温,成本很高,您的方法能不能让草莓更耐寒?”
“当然可以。”筱棠拿出一个透明的玻璃罐,里面装着一些浅褐色的粉末,“这是我们用空间——用特殊环境培育的草药磨成的粉末,和土壤混合后,能提高作物的抗寒能力。去年我们在农科院的试验棚里试过,用了这种粉末的草莓,在零下5度的环境里还能正常生长,比普通草莓的耐寒极限低了3度,而且甜度还提高了15%。”她把玻璃罐递给学生们传看,“下节课我们会去学校的试验棚做实践,大家可以亲手试试这种方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请大家收藏:(m.zjsw.org)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