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国家农业展览馆,门前的玉兰花苞缀满枝头,带着几分含苞待放的生机,与馆内热烈庄重的氛围相得益彰。今天这里正举行“国家农业贡献奖”颁奖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一线农技人员、乡村振兴带头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份属于农业人的至高荣誉。
段筱棠坐在会场中间区域,身上穿着一件月白色的真丝衬衫,领口别着一枚小巧的银质麦穗胸针——那是陆衍特意为她准备的,寓意“五谷丰登”。衬衫的面料是大哥明远纺织厂新研发的环保真丝,染上了奶奶柳玉梅亲手晾晒的草木染,带着淡淡的青绿色泽,素雅又不失格调。三十岁的她,褪去了年少时的青涩,眉眼间透着知性与从容,鼻梁上架着一副细框眼镜,更添了几分书卷气。这些年,她深耕农业领域,既是农大教授,也是空间农业技术的核心推动者,从清溪村的小菜园到全国推广的耐旱种苗,从草药种植基地到反季节蔬菜供应,她的足迹遍布田间地头,这份荣誉,是对她多年付出的最好回馈。
“下面,有请‘国家农业贡献奖’获奖者——段筱棠教授上台领奖!”主持人的声音透过音响传来,带着激昂的语调。
会场内响起热烈的掌声,陆衍坐在筱棠身边,伸手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眼中满是骄傲与温柔:“去吧,你值得这份荣耀。”他今天依旧穿着深灰色的中山装,院士徽章佩戴在胸前,与筱棠的麦穗胸针遥遥呼应,像是一种无声的默契。
筱棠站起身,对着身边的同事和家人颔首致意,然后稳步走向主席台。她的步伐轻快却坚定,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坚实的土地上——那是她多年来扎根农业、深耕不辍的底气。台上,农业部部长亲自为她颁发获奖证书和奖章,奖章是纯金打造的,主体是麦穗环绕着幼苗的图案,沉甸甸的,握在手里,仿佛握住了无数个日夜的辛劳与期盼。
“段筱棠教授,”部长的声音温和而有力,“你研发的空间农业配套技术、推广的优质种苗,让全国数千万亩农田实现增产,带动数百万农民增收,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作出了卓越贡献。你用科技赋能农业,用初心守护农脉,是新时代农业工作者的典范!”
筱棠双手接过证书和奖章,微微躬身:“感谢国家的认可,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人。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个扎根土地、默默耕耘的农业人。”
回到座位时,陆衍递给她一杯温水,低声说:“奖章很漂亮,配你正好。”
筱棠笑了笑,将证书和奖章小心地放在手边的包里,目光重新投向主席台。接下来是获奖者代表发言环节,当主持人念到她的名字时,她再次站起身,从容地走向发言台。
站在台上,望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有白发苍苍的学界泰斗,有皮肤黝黑的基层农技员,有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还有她最亲近的家人——陆衍坐在前排,眼神专注地望着她;父母坐在不远处,李秀莲的眼眶已经红了,段建军则挺直了脊背,满脸自豪;甚至连正在省城上大学的念衍和念棠也特意请假赶来,两个半大的孩子正使劲儿地为她鼓掌,小脸上满是崇拜。
筱棠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话筒,声音清澈而坚定:“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能站在这里,领取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也倍感荣幸。”
她的目光缓缓扫过全场,最终落在了窗外那片初生的绿意上,思绪飘回了那个雪夜重生的清晨:“二十多年前,我还是个五岁的孩子,在清溪村的寒夜里醒来,那时家里粮缸见底,全家人只能靠稀粥和野菜度日。我永远记得,爷爷带着我们上山挖野菜的背影,奶奶在灯下缝补旧衣的模样,父母为了让孩子们吃饱饭而辗转难眠的夜晚。也就是从那时起,‘让家人吃饱穿暖,让更多人远离饥饿’,成了我最简单也最坚定的心愿。”
台下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她的讲述吸引,仿佛跟着她回到了那个物资匮乏却充满韧性的年代。
“后来,我有幸接触到农业技术,又得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片能让作物快速生长、品质更佳的土地,一口能滋养万物的灵泉。”筱棠没有明说空间的秘密,却用含蓄的语言,道出了她的独特优势,“我知道,这份礼物不是用来谋取私利的,而是用来守护家园、帮助他人的。于是,我开始尝试用这份礼物培育优质种苗,用灵泉水改良土壤,从自家的小菜园到生产队的田地,从清溪村到省城,再到全国各地。”
她的声音带着回忆的温度,也带着实践的厚重:“我永远记得,第一次将耐旱种苗推广到干旱地区时,看到农民伯伯望着绿油油的禾苗露出笑容时的欣慰;记得草药种植基地建成后,周边村民靠着种植草药脱贫致富时的喜悦;记得反季节蔬菜走进千家万户,让孩子们在冬天也能吃上新鲜蔬菜时的满足。这些画面,是我前进路上最强大的动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请大家收藏:(m.zjsw.org)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