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纳库鲁郡的红土地在七月的烈日下泛着灼热的光,风卷过稀疏的玉米地,扬起的尘土落在卡玛黝黑的脸颊上。他蹲在田埂边,指尖划过干裂的土地,眉头拧成了疙瘩——这是今年第三拨玉米苗了,前两拨要么被旱灾烤枯,要么因为播种太慢错过了雨季,家里的存粮已经快见底,妻子昨天还在问“要不要去镇上打零工换点玉米面”。
不远处,一阵低沉的引擎声打破了田野的寂静。卡玛抬起头,看见三辆银灰色的农机正沿着土路缓缓驶来,车身上印着醒目的“明辉机械”logo,还有一行当地斯瓦希里语:“辰光号——为丰收而来”。最前面那辆农机上,下来一个穿着浅蓝色工装的年轻人,皮肤是亚洲人的黄,却晒得有些发黑,笑容里带着几分爽朗,正朝他挥手。
“卡玛先生,我是段宇辰,明辉机械非洲项目部的负责人。”年轻人快步走过来,递上一瓶冰镇的矿泉水——是从随行的冷藏箱里拿的,在纳库鲁的高温里,这瓶水透着难得的凉意,“我们来兑现承诺,给您的合作社试种玉米。”
卡玛接过矿泉水,却没立刻喝,目光落在那辆“辰光号”农机上。上个月段宇辰来考察时,说这种农机“一天能种二十亩地,还特别省油”,他当时根本不信——镇上那些白人公司的农机倒是快,可喝油像喝水,还总在红土地里陷进去,最后还得靠牛拉出来,他可不想再花冤枉钱。
“段先生,你们的机器……真的能在我们这破地里跑?”卡玛指了指脚下的红土,语气里带着怀疑,“前阵子来的那些农机,刚进地就陷了,最后还是我们用锄头挖出来的。”
段宇辰笑了笑,弯腰抓起一把红土,在手里揉碎:“我知道纳库鲁的红土黏性大,下雨会陷,天旱会裂。所以我们的‘辰光号’特意改了轮胎——你看。”他指着农机的后轮,轮胎上的纹路比普通农机深了三倍,还带着交错的“防滑棱”,“这是我祖父(段明辉)根据非洲的土壤数据设计的,轮胎宽度增加了15厘米,压强小,不容易陷;而且引擎用了‘节能芯’,比普通农机省40%的油,就算你们这里柴油贵,也用得起。”
卡玛凑近看了看轮胎,又伸手摸了摸引擎外壳——是温热的,不像有些农机一启动就烫得不敢碰。这时,合作社的其他农户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着,有人用斯瓦希里语嘀咕:“要是真这么好,怎么白人公司不做?”
段宇辰听见了,没急着反驳,而是转身对随行的技术员说:“准备试种,就种卡玛先生家的那两亩地。”他转头对卡玛说,“您看着,我们不用牛,不用人弯腰,一小时就能种完这两亩,而且种子间距都一样,出苗率能比您手工种高20%。”
农机启动了,引擎声比卡玛想象中轻得多,没有那种震得人耳朵疼的轰鸣。只见“辰光号”缓缓驶入玉米地,前面的播种器精准地把种子撒进土里,后面的覆土轮轻轻把土盖好,连压实的力度都刚刚好——卡玛以前手工种,要么种子埋太深出不来,要么埋太浅被鸟啄,可这机器撒的种子,仿佛每一颗都量好了深度。
他忍不住跟在农机后面,蹲下来扒开土看——种子果然埋在离地面三厘米的地方,间距均匀,一颗不多一颗不少。旁边的老农户奥马里也看呆了,他种了一辈子地,从来没见过这么“听话”的机器:“段先生,这机器……真的只要柴油?不用别的?”
段宇辰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巴掌大的小册子,上面印着斯瓦希里语和中文的“辰光号使用指南”:“不仅省油,操作也简单。您看,这上面只有三个按钮——启动、播种、停止,还有语音提示,就算不识字,听声音也能操作。”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们还在镇上设了服务站,有问题打这个电话,二十四小时有人来修,零件都是从国内运过来的,保证不耽误农时。”
卡玛看着农机在地里稳稳地穿梭,心里的怀疑渐渐消散了。他想起上个月段宇辰来的时候,不仅带了土壤样本回去,还跟他聊了一下午家里的情况——知道他有三个孩子要上学,知道他最担心农机太贵用不起,段宇辰当时就说:“我们不是来赚快钱的,是来帮大家种出更多粮食的。您可以先试种,等丰收了再付租金,要是没收成,我们分文不取。”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两亩地的玉米终于种完了。农机停下来,段宇辰递给卡玛一张记录表:“这是今天的播种数据,每一行的种子数量、深度都记在上面了。下周我们会来浇水,您要是有空,也可以跟着学怎么用农机浇水——我们的‘辰光号’还能换配件,既能播种,又能浇水,一机两用。”
卡玛接过记录表,指尖有些颤抖。他抬头看向远处的玉米地,夕阳下,刚种好的土地泛着整齐的纹路,不像以前手工种的那样歪歪扭扭。他忽然想起去年收成不好的时候,小儿子抱着空碗哭的样子,心里一阵发酸——要是这机器真能让玉米丰收,家里的孩子就能吃饱饭,还能去镇上上学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请大家收藏:(m.zjsw.org)六零:重生带全家逆袭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