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栀子花的约定
连续几日的晴好,像把老宅泡在了温煦的日光里。青石板路缝隙里的青苔吸足了暖意,泛着水润的绿;石榴树新抽的嫩叶在风里轻轻晃,把碎金似的光洒在西厢房的窗台上。苏念坐在八仙桌前,指尖捏着细如发丝的青铜探针,正对着放大镜下的玉佩刻字凝神——“护”字的最后一笔藏在裂纹深处,积灰裹着经年的玉屑,稍不留意就会毁掉笔画的完整性。
她屏住呼吸,将探针贴着玉料表面缓缓探入,另一只手拿着微型吹风机,调至最低档,细细吹走扬起的浮尘。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她的侧脸上,纤长的睫毛在眼下投出浅浅的阴影,连握着工具的指尖都透着专注的劲儿。桌上的白瓷茶杯里,碧螺春的热气早已散尽,杯壁上凝着的水珠顺着杯身滑落,在桌面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她却浑然未觉。
“吱呀”一声,西厢房的木门被轻轻推开,带着外面阳光的暖意。苏念以为是老陈送点心来,头也没抬,只轻声说了句“放桌上就好”,手里的动作依旧没停。直到一道熟悉的冷冽气息靠近,混着淡淡的樟木香气,她才猛地回过神,抬头望去——沈亦臻站在桌旁,手里捧着一个浅口白瓷盆,盆里栽着一株栀子花苗,翠绿的叶片间,缀着两个鼓鼓的白色花苞,沾着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着光。
苏念手里的探针顿了顿,下意识地往后缩了缩,指尖不小心碰到放大镜的边缘,发出轻微的“叮”声。“沈总?”她有些诧异,往常这个时候,他要么在集团开会,要么在书房处理文件,很少会在午后突然过来,“您今天怎么有空过来?”
沈亦臻没立刻回答,而是走到窗边,将白瓷盆轻轻放在窗台上。阳光恰好落在花苞上,把那层薄薄的花瓣映得近乎透明,能隐约看到里面蜷缩的花蕊。他伸出手指,指尖悬在花苞上方,似乎想碰,又怕碰坏了,最终只是轻轻拂过叶片上的水珠,声音比平时柔和了些:“前几天整理母亲的旧物,在储物间的角落里找到的。”
苏念放下手里的工具,走到窗边。她凑近看那株栀子花苗,根系被细密的新土裹着,瓷盆边缘还留着新鲜的泥土痕迹,显然是刚移栽不久。“这花苗……是沈夫人以前种的?”她轻声问,指尖轻轻碰了碰叶片,触感温润,带着生机。
“嗯。”沈亦臻点头,目光落在花苞上,眼神里多了些她从未见过的柔和,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怀念,“母亲生前最喜欢栀子花,院子里原来种了一大片,每到夏天,整个老宅都飘着香味。她总说,栀子花是‘君子花’,不张扬,却能把香气送得很远。”
他顿了顿,指尖划过瓷盆边缘的暗纹——那是手工刻的缠枝莲纹样,和沈亦臻母亲照片里旗袍的领口花纹有些相似。“以前我总觉得这花香太浓,闻着闷得慌,还跟母亲闹过,想把花拔了。”说到这里,他的嘴角勾起一抹极浅的笑意,像是想起了小时候的趣事,“母亲没生气,只是笑着说,等我长大了就懂了,好东西都是要慢慢品的,就像这栀子花的香,越品越清。”
苏念静静地听着,没插话。她能从沈亦臻的语气里听出对母亲的想念,那种藏在平静叙述下的温柔,比任何刻意的表达都更动人。她想起自己的母亲,也是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走了,只留下一枚刻着莲花的小银锁。每次想母亲的时候,她就会把银锁拿出来,摩挲着锁身上的纹路,好像这样就能感受到母亲的温度。
“后来母亲去世,院子里的栀子花没人管,夏天暴雨,冬天霜冻,慢慢就枯了。”沈亦臻的声音低了些,眼神也暗了暗,“上个月整理老宅,我在花坛最里面的角落发现了这株小苗,被杂草盖着,却还活着,就找老花匠帮忙移栽到盆里。”
他转头看向苏念,目光落在她的脸上,带着一丝犹豫,又像是下定了决心:“我看你修复文物的时候,总喜欢把窗户开着,应该是喜欢清净的环境。这栀子花要是开了,香味不冲,反而能让人静下心。等它开花了,你要是喜欢,就把它放在西厢房吧,陪着你修复玉佩。”
苏念的心里猛地一暖,像是有温水缓缓流过。她没想到,沈亦臻会注意到她开窗户的习惯,还会特意把母亲留下的栀子花苗送来。以前她总觉得,沈亦臻就像老宅里的青砖,冷硬、疏离,带着生人勿近的距离感,可此刻,她却从他身上看到了藏在冷硬外壳下的细腻——他记得母亲的话,记得栀子花的习性,甚至记得她的小习惯。
她想起祖父生前常说的一句话:“真正的在意,从来不是说多少漂亮话,而是把对方放在心里,记着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在不经意间,把温暖递过去。”那时候她还小,不懂这句话的意思,直到此刻,看着窗台上的栀子花苗,看着沈亦臻认真的眼神,她才突然明白了。
苏念抬起头,看着沈亦臻的眼睛,认真地点了点头:“好。等它开花了,我们一起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m.zjsw.org)目光所及都将是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