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账本的价值
秋意渐浓,京市的午后阳光透过文物局古籍研究室的玻璃窗,在泛黄的宣纸卷轴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念将那本用蓝布包裹的账本轻轻放在铺着软垫的鉴定台上,指尖离开布料的瞬间,还能感受到布料上残留的、来自江南乡村的潮湿气息。她的心跳比平日快了些,眼前这本金边已经磨损的账本,承载的不仅是一位普通村民的守护,更可能藏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密码。
“苏小姐,麻烦你再复述一下发现这本账本的具体情况。”说话的是文物局资深鉴定专家周启明,他戴着白手套的手指正小心翼翼地拨开蓝布的绳结,镜片后的目光里满是严谨与期待。旁边的年轻助理小林则拿着记录本,笔尖悬在纸上,随时准备记录关键信息。
苏念点点头,思绪重新回到一周前的江南之行。彼时她受单位委托,前往临水乡调研民间文物留存情况。车子沿着蜿蜒的乡间公路行驶,两旁的稻田翻着金色的波浪,空气里弥漫着稻香与泥土的芬芳。临水乡依山傍水,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岸两侧,当地村民大多以农耕和渔业为生,保留着淳朴的生活习性。
在村委会的协助下,苏念组织了一场简单的文物知识宣讲会,没想到反响格外热烈。散会后,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迟迟没有离开,他攥着衣角,脸上带着犹豫的神情。苏念主动上前搭话,得知老人名叫陈守义,今年七十四岁,是土生土长的临水乡人。
“苏同志,我家里有个老物件,不知道算不算文物,你能不能帮我看看?”陈守义的声音带着几分忐忑,眼神里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苏念立刻答应下来,跟着老人往村子深处走去。
陈家的老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民居,木门上的铜环已经氧化发黑,推开时发出“吱呀”的声响。院子里种着一棵老桂花树,细碎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散发着淡淡的香气。陈守义领着苏念走进西厢房,从床底拖出一个樟木箱,箱子上的铜锁已经生锈,他费了些力气才打开。
箱子里铺着干燥的樟树叶,一本深蓝色粗布包裹的本子静静躺在中间。陈守义小心翼翼地将本子取出,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这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距今快一百五十年了。”他一边说,一边解开蓝布绳结,露出了里面的账本。
那是一本线装账本,封面由厚纸制成,上面用毛笔写着“临水乡文物护藏录”几个楷体字,字迹苍劲有力,只是边角已经磨损,有些地方还沾着褐色的水渍。翻开内页,泛黄的宣纸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文字,既有毛笔书写的条目,也有少量用炭笔补充的注解。
苏念凑近细看,发现账本的记录始于清同治三年,止于宣统元年,跨度长达四十余年。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临水乡及周边地区留存的文物清单,详细记录了文物的名称、特征、存放位置,小到一枚古钱币、一块碑刻,大到祠堂里的匾额、古宅的木雕,都标注得十分清晰;另一部分则是护藏文物的具体举措,包括村民自发组织巡逻、修缮古建筑、修复破损文物的经过,甚至还有筹集护藏资金的账目明细。
“我太爷爷当年是村里的教书先生,也是负责护藏文物的带头人。”陈守义坐在板凳上,打开了话匣子,“听我爷爷说,晚清的时候战乱频繁,很多文物都遭到了破坏或流失。我太爷爷不忍心看着祖宗留下的东西没了,就联合村里的乡绅和村民,成立了‘临水乡文物护藏会’,这本账本就是当时留下的记录。”
他还回忆道,小时候常听爷爷讲太爷爷护藏文物的故事。有一年兵荒马乱,一群散兵游勇来到村里,想抢夺祠堂里的古匾额和木雕,是太爷爷带着村民们拿着锄头、扁担守在祠堂门口,据理力争,才保住了那些珍贵的文物。还有一次,村里的古桥被洪水冲坏,太爷爷带头捐出自己的积蓄,又挨家挨户筹集资金,组织村民修复古桥,账本上就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捐款名单和修复开支。
“后来家里几经变故,很多东西都丢了,唯独这本账本,太爷爷叮嘱后人一定要好好保管。”陈守义抚摸着账本的封面,眼神里满是郑重,“我这一辈子没什么文化,但知道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在我手里弄丢了。这些年我把它藏在樟木箱里,每年都拿出来晒晒太阳,防止发霉虫蛀。”
苏念听完陈守义的讲述,内心深受触动。她从事文物相关工作多年,见过不少珍贵的文物,但像这样详细记录清末民间自发护藏文物的账本,却还是第一次遇到。她知道这本账本的价值非同小可,当即决定将其带回文物局,请专家进行专业鉴定。
“周老师,这就是账本发现的全部经过。”苏念的讲述结束时,周启明已经将账本的前几页仔细翻阅了一遍。他的神情比刚才更加严肃,时不时用放大镜查看账本上的字迹和纸张质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目光所及都将是你请大家收藏:(m.zjsw.org)目光所及都将是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