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铁柱的办公桌上。他正在审阅传统工艺数字化工程的进展报告,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老板,您看看这个。二狗兴冲冲地推门而入,手里捧着一个平板电脑,咱们的VR体验馆试运营数据出来了,火爆得很!
铁柱接过平板,屏幕上显示着实时数据:试运营一周,接待游客超过5000人次,体验满意度高达98%。
特别是那个虚拟刺绣体验,二狗兴奋地比划着,游客戴上VR设备,就能像王师傅一样飞针走线,还能把自己的作品打印出来带走!
铁柱微微一笑,但眼神中仍带着思考:科技手段只是工具,关键是如何用它更好地传承手艺的本质。
这时,王师傅敲门进来,脸上却带着忧虑:铁柱啊,有个事我得说说。有些老师傅对数字化有意见,说机器代替人手,会毁了传统工艺。
这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了热烈的气氛上。二狗立即反驳:王师傅,这话不对啊!咱们这是用科技推广传统,又不是要取代手艺!
铁柱抬手制止了二狗的激动:王师傅说得对,我们需要重视老师傅们的担忧。这样吧,我们开个座谈会,请老师傅们和科技团队面对面交流。
座谈会安排在匠人村的百年老槐树下,寓意着传统与新生。让人意外的是,来了不少年轻面孔——他们都是数字团队的成员,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
会议开始,气氛有些紧张。陈老先生首先发言:我活了大半辈子,景泰蓝都是一笔一画手工做的。现在要用电脑设计,3D打印,那还叫景泰蓝吗?
数字团队负责人小杨站起来,恭敬地说:陈老,您说得对。所以我们不是要用机器代替手工,而是用科技辅助设计。他打开投影,比如,我们可以用数码技术保存您的每一个笔触,分析您的配色秘诀,这样即使百年之后,后人也能学习到您的精髓。
小杨展示了一段视频:通过动作捕捉技术,陈老先生制作景泰蓝的每一个动作都被记录下来,转化成数字资料。
天呐...陈老先生震惊地看着视频中自己的手的特写,连我手指的细微颤抖都记录下来了...
是的,小杨点头,这些数据无比珍贵。我们可以建立数字档案,让后世匠人能够沉浸式地向您学习。
会场气氛开始缓和。其他老匠人纷纷提出疑问,数字团队一一解答。最打动人的是一个AR演示:通过手机扫描实物,就能看到制作过程的动态演示和工艺讲解。
这个好!皮影戏传承人李师傅拍案叫绝,游客看表演时扫一下,就能看到皮影是怎么雕刻、上色的,这不就增进理解了吗?
铁柱见时机成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我们要打造一个数字匠人博物馆,不仅展示工艺品,更要记录和展示制作过程、工艺秘诀,甚至匠人的心路历程。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但王师傅仍有顾虑:那些独门绝技也要公开吗?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可是传内不传外
这个问题让会场再次陷入沉默。确实,许多传统工艺都有保密传统,这也是不少技艺失传的原因。
铁柱沉思片刻,说:我理解大家的顾虑。但我们想想,如果因为保密而导致技艺失传,是不是更大的损失?我们可以采取分级授权的方式,普通爱好者能看到基础内容,专业学习者经过审核可以接触更深层次的内容。
经过激烈讨论,最终达成了一个创新方案:建立数字传承人制度,通过区块链技术对学习过程进行认证和授权,既保护知识产权,又促进技艺传播。
项目启动后,进展神速。三个月后,数字匠人博物馆一期工程完工。开幕当天,来了不少特殊嘉宾——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
最让人感动的是,九十高龄的苏绣大师朱奶奶在家人搀扶下前来。当她在VR设备中看到自己年轻时刺绣的画面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我二十岁时绣《百鸟朝凤》的样子...连我自己都忘了...
更令人惊喜的是,数字团队秘密策划了一个时空对话环节:通过AI技术,让老一辈匠人能够与年轻学习者进行虚拟互动。
当陈老先生在屏幕上看到自己已故的师父,并对他说话时,老人泣不成声:师父...徒弟没有辜负您的期望...这门手艺,断不了...
这个感人的场景被记录下来,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了全社会对传统工艺传承的关注。
然而,新的挑战很快出现。一天,二狗气冲冲地走进办公室:老板,出事了!有人在网上卖我们的数字资源,还是低价盗版!
铁柱冷静地查看情况:这说明我们的内容有价值。但盗版问题必须解决。
数字团队很快拿出了解决方案:利用NFT技术对数字藏品进行唯一性认证,同时开发了一套维权系统。
不仅如此,小杨兴奋地补充,我们还开发了数字匠人APP,用户可以在上面学习基础工艺,通过考试后可以获得相应等级认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屌丝逆袭首富路请大家收藏:(m.zjsw.org)屌丝逆袭首富路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