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晨光透过薄雾,洒在匠人村的青石板路上。铁柱像往常一样早起晨跑,却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日不同——处处张灯结彩,空气中飘着糯米和竹叶的清香。
老板,您可算来了!二狗急匆匆地跑来,手里还拿着一个刚包好的粽子,今天可是咱们村的手艺节,大家都忙翻天了!
铁柱这才想起,一个月前村委会决定举办首届匠人村手艺节,展示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没想到筹备工作如此之快。
走,带我去看看。铁柱兴致勃勃地说。
匠人村的主街上已经摆满了各式摊位。最吸引人的是一个巨大的粽子造型雕塑,用各种传统手工艺品装饰而成,既喜庆又别致。
这个创意不错,铁柱赞赏道,谁想的点子?
二狗得意地挺起胸脯:是俺和几个年轻人一起琢磨的。您看那边,他指着不远处的一个摊位,粽子工坊,游客可以体验包粽子,用的都是传统手法。
铁柱走近一看,果然见到几位老奶奶正在教年轻人包粽子。令人惊讶的是,陈老先生也在其中,正用景泰蓝技法装饰粽子礼盒。
陈老,您也来参与粽子制作了?铁柱笑着打招呼。
陈老先生抬起头,眼镜滑到鼻尖:铁柱啊,你来得正好。看我这个创意怎么样?他展示着一个精美的礼盒,用景泰蓝工艺做包装,里面是传统粽子,这叫美食美器,相得益彰!
正说着,王师傅带着一群绣娘过来,她们手里拿着绣有粽子图案的香包和丝巾。
铁柱你看,王师傅兴奋地说,我们把端午节的元素融入日常用品,这些绣品既可以装饰,也有实用价值。
铁柱仔细端详着这些作品,突然有个想法:为什么不办一个手艺生活市集?让传统工艺真正走进日常生活。
说干就干。铁柱立即召集核心团队开会,提出了手艺生活化的新计划。
我们要让传统工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铁柱在白板上画着思维导图,比如,用传统刺绣做现代服装,用景泰蓝工艺做日用器皿,用木雕技艺做家具装饰...
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
最先出现问题的是服装组。年轻设计师小林拿着设计图来找铁柱,一脸苦恼:赵总,我们想把苏绣运用在时装上,但老师傅们认为这是对传统的亵渎。
铁柱接过设计图,上面是一件现代风格的连衣裙,领口和袖口点缀着精致的苏绣纹样。
很美啊,铁柱赞赏道,老师傅们为什么反对?
他们说苏绣应该用在传统服饰上,用在现代服装上是不伦不类。小林无奈地说。
铁柱沉思片刻:走,我们去绣坊看看。
绣坊里,几位老绣娘正围着一件传统旗袍忙碌着。看到铁柱和小林进来,她们的表情都有些微妙。
赵总,不是我们保守,为首的张师傅先开口,只是这苏绣有苏绣的规矩,用在那些奇装异服上,实在不合适。
铁柱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请老师傅们一起到设计室看看。当老师傅们看到设计图和成品样衣时,态度开始软化。
嗯...这针法倒是正宗,张师傅仔细检查着绣样,就是这衣服样式太新潮了...
小林趁机解释:张师傅,现在年轻人就喜欢这样的款式。如果我们坚持只做传统样式,苏绣可能真的会失去市场。
这时,铁柱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我们可不可以做一个系列,既有传统款式,也有现代设计?让不同年龄层的人各取所需。
这个建议得到了双方的认可。更让人惊喜的是,张师傅主动提出:要不这样,我们这些老骨头负责把关技艺,年轻人负责创新设计,互相学习嘛!
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代际合作开始了。老绣娘教年轻设计师传统针法,年轻设计师帮老绣娘了解现代审美。过程中发生了不少趣事。
有一次,张师傅试着用智能手机查看时尚资讯,却不小心打开了美颜相机,吓得差点把手机扔出去:这这这...这相机里怎么有个小姑娘!
大家笑作一团,小林耐心地教张师傅使用手机:张师傅,您看,这样滑就能看到最新的时装周图片。
还有一次,年轻设计师尝试用电脑设计绣样,张师傅看着屏幕上不断变化的图案,惊叹道:这比我们当年用纸笔画方便多了!
这种互相学习的过程,不仅增进了理解,更碰撞出了创新的火花。最成功的是一款名为古今对话的系列作品,将传统苏绣与现代极简主义完美结合,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天,二狗着急地来找铁柱:老板,咱们的日用工艺品销量不太好。游客都说好看,但真买的没几个。
铁柱到销售区查看,果然发现很多游客只是观赏,真正购买的很少。
我听听他们的议论,二狗学着游客的语气,这个花瓶真漂亮,可是我家装修风格不搭这个茶具太精致了,舍不得日常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屌丝逆袭首富路请大家收藏:(m.zjsw.org)屌丝逆袭首富路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