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雷炮……”陈旅长猛地一掌拍在桌面上,发出“砰”的一声大响,震得桌上的粗瓷碗都跳了起来。他“腾”地一下站了起来,在狭小的屋子里激动地踱了两步,脸上因为激动而泛起潮红,眼神亮得吓人。“好!好一个飞雷炮!取材容易!制作简单!威力巨大!小宋,你知道吗?鬼子的‘囚笼政策’,靠的就是那密密麻麻的碉堡炮楼!咱们缺炮,攻坚伤亡大!这飞雷炮,就是捅破这囚笼的尖刀!是改变整个根据地战局的利器!其价值,无可估量!”他的话语斩钉截铁,带着无比的振奋。
李云龙在一旁听得也是目瞪口呆,眼珠子瞪得溜圆。他只知道宋兴华搞了些“小玩意儿”,却万万没想到这些“土法子”竟然能捅出这么大的窟窿!他下意识地又瞄了瞄旅长兴奋的脸色,心里那点担心旅长挖人的小九九又冒了出来,赶紧插话:“旅长,您看,小宋他……”
陈旅长根本没理他,完全沉浸在这些草纸带来的巨大冲击里。他急切地翻到后面两页:“焖钢法?渗碳法?”
“是,”宋兴华解释道,“‘焖钢法’是在咱们土法炼出的‘海绵铁’基础上改进。把生铁、熟铁、木炭粉一层层铺在坩埚或者特制的焖炉里,高温长时间焖烧,让碳分均匀渗入铁里,能显着提高铁的强度和韧性,更接近钢的性能。有了合格的焖钢,咱们才能造更结实、更耐用的枪管、炮管、撞针!”
“渗碳法,则是针对零件表面硬化的土法子。把需要硬化的零件(比如刺刀尖、枪机关键部位),用动物皮、骨粉或者含碳高的材料包裹密封,放进炉子里烧,让碳渗入表层。这样零件内部保持韧性,表面却坚硬耐磨,大大延长使用寿命。”
“好!好!好!”陈旅长连说了三个“好”字,声音洪亮,脸上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把所有纸张紧紧攥在手里,仿佛攥着一座金山。“系统!这是系统性的提升啊!小宋!你这本册子,从原料获取(硝土、硫磺),到基础化工(制硫酸),再到炸药制造(硝铵炸药),再到武器设计(飞雷炮),最后到材料加工(焖钢、渗碳)!一环扣一环!几乎不需要咱们根据地目前无法解决的昂贵设备和原料!完全是为咱们八路军当前极端困难的条件量身定制的!有了它,咱们的后勤军工体系,就有了脱胎换骨的希望!武器弹药匮乏的窘境,就能大大缓解!部队的战斗力,就能得到质的飞跃!了不起!宋兴华同志,你这是立了大功了!天大的功劳!”他看向宋兴华的目光,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激赏和惊叹,仿佛在看一块稀世璞玉。
整个过程中,陈旅长对宋兴华的夸赞如同连珠炮一般,几乎没停过。李云龙在一旁听得是心惊肉跳,脸上陪着笑,心里却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生怕旅长下一句就是“小宋跟我去旅部吧”。
“旅长您过奖了,”宋兴华依旧保持着那份谦逊,微微低下头,“这些都是老辈人的智慧,我只是把它们收集整理了一下,再结合咱们的实际需要做了点调整。很多法子到底能不能成,有多大效果,还得靠根据地的老师傅们去实践、去改进。”他巧妙地避开了自己“前世记忆”的来源,将功劳归于“老匠人经验”、“杂书记载”和“道听途说”,听起来合情合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方向对了,就成功了一大半!”陈旅长斩钉截铁地说,目光再次落在那摞并不起眼的草纸上,爱不释手地摩挲着粗糙纸面,“不过,小宋,刚才你好像还提到,对掷弹筒也做了点改良?”他像是想起了什么,抬头问道,眼中闪烁着探究的光芒。
“是,旅长。”宋兴华点头,“鬼子掷弹筒厉害,但训练一个打得准的老兵太难,要打掉上千发弹药。我琢磨着,能不能让咱们的新兵,也能快速上手,打出差不多的准头来。”
“哦?”陈旅长和李云龙同时来了精神,身体都坐直了。“怎么个改法?”李云龙急切地问,他太清楚掷弹筒在连排级战斗中的作用了。
“其实改动不大,主要在辅助瞄准上。”宋兴华比划着,“给掷弹筒加装了一个简单的木质支架,增加稳定性。支架上装了个简易标尺,配合一个三角仪来测量角度。最关键的是做了一个轮齿卡槽装置,上面有七个固定的卡位。”他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在桌上展开。
李云龙和陈旅长凑过去一看,纸上画着一个简单的掷弹筒支架示意图,旁边是一个表格:
掷弹筒简易参数表
| 目标距离 (米) | 轮齿卡槽位置 | 角度 (度) |
|--------------|--------------|----------|
| 500 | 1 | 45 |
| 400 | 2 | 42 |
| 300 | 3 | 38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亮剑:横扫晋察冀请大家收藏:(m.zjsw.org)亮剑:横扫晋察冀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