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江南士林与女子团体之间的激烈对峙,若说谁最是焦头烂额、里外不是人,那倒未必是远在北京的崇祯皇帝。
真正的“修罗场”,此刻正由南京工部尚书陈子龙亲身演绎。
他为何成了最倒霉的那一个?
只因他的夫人,乃是名震秦淮、才情与胆色俱佳的柳如是。
如今,这位尚书夫人不仅坚定地站在了她的好姐妹、此役的核心人物陈圆圆一边,更是亲自走上街头,手持声援的告示牌,立于人群之前,毫无惧色地为“女子科举”之权利高声疾呼,其风姿与决心,比许多男子更为夺目。
一边是同僚故旧、士林清议,一边是情深意重、立场坚定的爱妻。陈子龙素来爱妻心切,敬重柳如是的才情与风骨,在此紧要关头,他虽身为朝廷二品大员,终究是心一横,硬着头皮,在无数道或惊诧、或鄙夷、或敬佩的目光中,站到了自家夫人身边,站到了那群请愿的女子当中。
这位名满天下的大才子、手握重权的部堂高官,此刻却像个初次上街的学子,面色尴尬,目光游移,恨不得将那张老脸藏进袖子里。
他心中叫苦不迭,却仍稳稳地立在柳如是身旁,用这无声的行动,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这一幕,比任何口号都更具冲击力——它意味着,这场风潮已然撕裂了最顶层的士大夫圈子,连陈子龙这般的人物,都被卷入了家国与夫妻、道统与情理的漩涡中心,难以脱身。
除了陈子龙与柳如是这对引人注目的夫妻,另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寇白门,也公开表明立场,坚定地站在了陈圆圆身侧。
而那位对寇白门素怀钦慕之心的青年才俊张煌言,见此情形,几乎未有片刻犹豫,便自然而然地走到了她的身旁,以实际行动支持她的选择。
张煌言此番是随治水钦差张国维南下江南,协理水政。同行者尚有李定国与刘文秀二位将领。
这李、刘二位,本是性情豪爽、不拘小节的军人。
他们见兄弟张煌言已然站定,加之自己也曾聆听过寇大家的清音妙曲,承过一份人情,当下把什么礼法规矩抛在脑后,把臂一横,心想:“管他许多!自是站在自己兄弟这边!”于是,也迈步加入了人群。
最为戏剧性的,莫过于钦差张国维的登场。
这位老大人今日亲临秦淮河畔,本是为勘察两岸地形,思量治水方略,纯粹是公务在身。
不料,他一身官袍在涌动的人潮中过于显眼,不知被谁一推一攘,竟身不由己地被挤到了陈圆圆等人的阵营之中。
他正自茫然四顾,试图理清状况,却冷不防被眼尖的李定国瞧见,高声喊道:“张大人!您也在此处啊!”
这一嗓子,在喧闹声中格外清晰。
无数道目光瞬间聚焦过来,有惊讶,有期待,也有几分看热闹的揶揄。
张国维骑虎难下,面对此情此景,只得将须苦笑,心中暗叹一声“晦气”,面上却不得不维持着朝廷大员的体统,就势留在了原地。
得,这位奉旨治水的钦差大臣,就这么阴差阳错地,也被算作了支持女子科举的一员。
李定国、刘文秀与张煌言三人,身份非同一般。他们出身天子近卫,乃是皇帝亲信,此次虽随钦差南下,实则仍领着近卫营百户的职衔,麾下带着一队精锐的近卫营士卒。
这些士卒平素只奉军令与皇命,此刻却见自己的直属长官李定国、刘文秀,以及他们奉命保护的治水钦差张国维,全都站在了那群女子之中。军人的天职便是服从与护卫,一时间,他们面面相觑,进退维谷。
“百户大人都站过去了,我等岂能在外围干看着?”
“钦差大人也在其中,护卫不力可是大罪!”
“这……这算哪门子差事……”
几句简短的眼神交流与低声嘀咕后,这群身着便装却难掩彪悍之气的近卫营精锐,终究是职责与惯性占了上风。
他们无奈地相互递了个眼色,随即默默地移动脚步,虽面色古怪,却纪律严明地汇入人群,在李定国、张煌言等人身后形成了虽不张扬、却不容忽视的护卫阵势。
“张大人!您到底是代表您自己,还是在此代表皇上!”
一声更加严厉的质问从士子人群中爆发出来,直指核心。这顶“代表皇权”的大帽子扣下来,饶是张国维官场沉浮多年,也被这劈头盖脸的诘问砸得一时发懵,竟愣在了当场。
他张了张嘴,下意识地重复着最初那苍白无力的理由:“本官……本官确是来勘察河道的……”
“那您如今站在女子阵营之中,究竟是何用意?!” 对方根本不给他喘息之机,言辞犀利,步步紧逼。
无数道目光地钉在他身上,有愤怒,有审视,有期待,也有来自身后陈圆圆、柳如是等人带着担忧的注视。
张国维感觉自己像是被架在火上烤,额角沁出细汗,情急之下,竟脱口而出一个连他自己都觉得荒谬的理由:“这……此处……此处视野开阔,便于观察水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明末改革请大家收藏:(m.zjsw.org)明末改革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