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虽然跪着,可此时他的身影在众人眼中,显得却是那样的高大伟岸。
一时间全场鸦雀无声,只留下朱元璋粗重的呼吸。
“好!好一个杨宪”!过了好久,朱元璋一声兴奋的大喝,惊醒了呆滞中的众人,全部向朱元璋望去。
只见朱元璋眼中满是赞赏之色,直直的望着跪在地上的杨宪,欣喜之情难以言表。
杨宪,这个让自己最为器重的臣子之一,果然没让自己失望,和那些墙头草就是不一样。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今南京市)的时候,杨宪来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
在暗地里,杨宪是朱元璋的情报机构检校组织的重要成员,做起事来狠辣无情,命令为主,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这样的人本就是朱元璋无比顺手的一把刀。
但尽管如此,朱元璋对官员的防备也仍然包括他杨宪。
可是直到此刻,直到所有人对扬州都避而远之的时候,杨宪却主动挺身而出接下扬州这个烂摊子,在朱元璋心里,他就和其他臣子再也不一样了。
以后不管他能否把扬州的事情办成功,他都注定平步青云。
他的这份心意,深深的打动了朱元璋,注定不会把他当一般臣子对待。
既是对平民百姓的表现出的怜悯之情让朱元璋觉得杨宪贴心,认为他不是一个为自己牟利,而是一心为民、敢为天下先的好官。
也是主动为朱元璋解围的忠诚之举,毕竟百姓过得不好,那打得是君王的脸面,没人收拾烂摊子,君王更难堪。
朱元璋深深的看着杨宪,感触颇深。
杨宪,你一心为国,咱必不负你!
可是朱元璋不知道的是,杨宪在低头领旨接任扬州知府的那一刻,眼中却露出的狡黠与兴奋之色,那是对权势的渴望。
朱元璋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谎言当中,成为了他一生的耻辱。
离开扬州时,为了方便,朱元璋给了杨宪全权处理大权,以免让他被其他人影响,并且吩咐其他部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杨宪的一切需求。
此时的扬州需要的当然是粮食,但是这也是朝廷目前缺乏的,建国初年,百废待兴,根本帮不了杨宪多大的忙。
而杨宪为了博取更大的功劳,直接婉拒了一切,表示不给朝廷添麻烦。
这一点,无疑让杨宪又猜中了朱元璋的心思,对他也更加青睐,不再有一点儿怀疑。
以朱元璋的性格,竟然对杨宪执政扬州连基本的监督人员都没有,可见对杨宪的放心。
杨宪本就出自校检组,很快就察觉到了,他偷偷得意的勾唇一笑。从此,他终于可以大展拳脚,鲤鱼跃龙门了吗?
刚开始,杨宪接管扬州事务的时候,还是挺卖力的。
毕竟,要是真的能把扬州治理好,那绝对是大功一件,成为皇帝的红人。
更何况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要是自己不尽心,万一哪天朱元璋派人暗中查访,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杨宪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脱下官袍,换上了麻衣下农田和和百姓一起开荒,同吃同住,时常累得晕倒在地里。
他拆了官府的房子,用木板为老百姓盖简易的住房。
为了给百姓计时,他花费了自己积攒的仅有的三百两俸禄银子,跑到三百里之外买来一只大公鸡,为百姓每天计时打鸣。
这一切,老百姓都看在眼里,直呼他是救苦救难的大菩萨。
杨宪的名声很快就传了出去,朱元璋听闻后,红了眼眶,嘴里喃喃道:“杨宪!杨宪!”。
手中的毛笔沾上红色涂料,在功劳簿上杨宪的名字下面,画了一个又红又粗的红杠。
为了不让杨宪有心理压力 ,朱元璋再次声明,百官不得干涉杨宪的事物。
这样一来,杨宪管理的扬州与朝廷之间的消息就完全隔开了。杨宪也完全放飞自我。
他仍然一如既往的在田里和百姓们一起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专门弄了一块自己的试验田和百姓比赛,看谁先种出粮食,到时候有赏银。
老百姓的积极性大大的增加,逃到其他地方去的流民听闻扬州得到了治理,又陆陆续续开始回到扬州,从官府领了农具种子开荒。
扬州的人口逐渐增多了起来,到处都是百姓满脸笑容夹杂着汗水开荒,干的热火朝天的景象。
如果这么一直干下去,扬州的人口会越来越多,开荒速度也会加快,五年内全面复耕是完全能实现的。
可是杨宪等不了了,谁都不知道的是,他虽然表面一副为民形象,但那只是为了迎合朱元璋的喜好,作为皇帝的心腹亲信,这点儿了解还是有的。
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他心中从没有什么老百姓,他要的是权势,是高官厚禄。呆在扬州五年,不见得能爬到多高的位置,他也等不了那么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之从成曹穆开始请大家收藏:(m.zjsw.org)三国之从成曹穆开始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