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疏言摘下耳返的时候,指尖还残留着舞台余震的颤感。
后台灯光冷白,他靠在墙边,系统界面仍在滚动“光影同频”的残余数据流——73%的心率同步率,像一道无声的惊叹号,钉进这场演出的墓志铭里。直播切掉了,但情绪没断。他知道,那18秒的对视,已经成了某种不可逆的病毒源。
“小安。”他声音哑得不像样,“把回放调出来。”
小安立刻递上平板。视频重播:前奏结束,岑知韫低头拨弦,他抬眼接声,两人清唱《星坠》副歌段落,没有伴奏,没有修音,只有呼吸交错的微响。然后是那个瞬间——最后一个音落下,他们同时抬头,目光撞在一起,全场静默三秒,才爆发出山呼海啸。
“就这段。”程疏言截下从开口到对视的完整18秒,“无剪辑、无滤镜、原始录音文件一起发,文案我来写。”
他低头敲字:“有些共鸣,不需要编曲。”
@岑知韫。
附练歌室原声档案(未加密)。
“三平台同步推。”他对小安说,“B站挂‘野生现场’tag,抖音打‘素人挑战’话题,微博冲情感向热搜。”
小安手指翻飞,上传动作一气呵成。周默已经在群里激活舆情组:“第一批KOC转发走起,重点铺‘真实感’和‘反工业流水线’叙事。”
可热度像一口老井,只冒泡,不上涌。
粉丝刷屏“神仙合作”,但大众反应平平。半小时后播放量刚破百万,远未达破圈阈值。更糟的是,几个营销号开始带节奏:
> “又是炒CP那一套?”
> “深情演给镜头看,谁信啊。”
> “建议申报‘年度最佳行为艺术’。”
程疏言眯了眼,把评论截图甩给周默:“陆骁的人出手了。”
周默冷笑:“想用质疑稀释真诚?行,那就让‘真’变成子弹。”
他拨通电话:“联系林深,要心率图。”
五分钟后,一张匿名数据图流出——来自所谓“星轨观测局”:当晚观众监测样本中,73%的人心率在两人对视时出现同步波动,峰值一致,持续6.2秒。配文冷静到锋利:“这不是心动,是生理级共振。”
紧接着,五位文艺类KOL接力转发。
@听风者老陈:“这不是恋爱情节,是两个灵魂在频率上完成了短暂合体。”
@声学研究所:“人类90%的情感传递靠非语言信号——眼神、呼吸、声波相位差。这18秒,是教科书级的共情实录。”
@独立乐评人阿九:“当市场还在包装‘完美嗓音’时,有人直接撕开了音乐的本质:真实。”
舆论开始倾斜。
程疏言坐在角落,手机弹出新通知——微博评论区炸了。他点开一看,自己那条“有些共鸣,不需要编曲”底下,已有人扒出他们排练三天只练这一段,全程拒绝导演干预,甚至因坚持不用提词器差点被剪掉镜头。
一条热评冲上第一:“如果真实也算炒作,那我认了。”
网友瞬间共情。
“破防了,现在还有人敢说这是剧本?”
“你们没在现场,不知道空气都凝固了。”
“建议某些人去听听原始录音,连吞咽口水的声音都有回声。”
#疏知对视杀# 悄然爬升,两小时后空降热搜第三,阅读量飙至4.6亿。
而此时,苏棠的新歌《烬火》正式上线。
工作室砸钱买了基础流量包,首页推荐位占了整整一轮。海报打得极狠:“天后归来,声震四海”。
结果……播放量卡在百万级,像辆抛锚的车。
小安盯着后台监控,笑出声:“哥,你看她评论区。”
截图传来:满屏“赞赞赞!”“姐姐必火!”“泪目支持!”,账号头像清一色女生卡通形象,注册时间集中在三天内,IP定位西安某IDC机房。
唯一一条真实留言写着:“这歌谁唱的?搜不到。”
程疏言瞥了一眼,嘴角一扯:“做成对比图。”
小安手速拉满:左半边,他的练歌视频播放量——1.03亿(实时跳动);右半边,苏棠新歌评论区截图,那句“这歌谁唱的?”被框红放大。
配文仅一句:“听说有人还在比热度?”
周默补刀迅速:“建议查查IP,一半转发来自同一个机房。”
社交平台当场爆炸。
“这就是天壤之别吧!”
“以前不懂成语,现在懂了。”
“建议改名叫《烬糊》。”
“同一届选秀出来的,一个在发光,一个在买粉。”
词条 #这就是天壤之别吧# 直接冲上热搜第二,热度曲线陡峭如攀岩。抖音二创视频爆发,“天壤之别”梗图刷屏:左边程疏言与岑知韫对视,光芒万丈;右边苏棠海报孤零零挂在黑屏上,下面一行小字“正在加载人气……失败”。
有UP主做数据可视化视频,标题《一场对视 vs 一次买量》,播放量破千万。结尾字幕缓缓浮现:“真正的流量,从不靠机器堆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光影之下,我的情绪代码你破译了请大家收藏:(m.zjsw.org)光影之下,我的情绪代码你破译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