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目光再次深深落在朱槿身上,看得朱槿心里微微发紧,下意识地挺直了脊背。
片刻后,朱元璋没再多言,只是伸手从御案上拿起一本奏折,抬手一扔,奏折带着风声直直飞向朱槿。
朱槿反应极快,连忙伸手接住,入手沉甸甸的,封皮上 “监察御史陈怀义 奏” 几个字格外醒目。他瞳孔骤然一缩,心头猛地咯噔一下 —— 陈怀义?
这个名字像一根细针,猝不及防刺中了他藏在心底的历史记忆。
他当然知道这位监察御史,知道他流传后世的、那般惨烈的结局。
传说中,这位御史大人便是因为这份反对分封的奏折,触怒了朱元璋,被盛怒之下的朱元璋下令装进沉重的麻袋,在监察院门口活活摔死,尸骨无存。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被从高高的城墙上扔下,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朱槿握着奏折的手指不自觉地收紧,指节微微泛白。他能想象到陈怀义上奏时的情景:一位身着青衫的御史,明知前路是万丈深渊,明知帝王之怒足以毁天灭地,却依旧抱着 “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的执念,写下这字字泣血的谏言。他或许在落笔时便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却终究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留下一段令人唏嘘的传说,和一份被后世铭记的忠烈。
这般忠勇,却落得如此下场,朱槿心里泛起一阵难言的沉重。他抬眼悄悄瞥了一眼躺椅上的朱元璋,朱元璋依旧面沉如水,看不出丝毫情绪,可朱槿却仿佛能从那平静的表面下,感受到当年那份足以吞噬一切的怒火。
怀着几分好奇与忐忑,朱槿展开奏折,逐字逐句读了起来。
奏折开篇便直奔主题,字里行间满是急切与决绝:“臣怀义,叩奏上位:窃闻上位欲仿周制,分封诸子为藩王,令其镇抚边疆、分守要地,名曰‘以藩屏国’。臣闻之惶惶不可终日,夜不能寐,敢冒死直陈其弊,伏惟上位垂鉴!”
朱槿心头一凛,抬眼瞥了一眼朱元璋,见朱元璋依旧面沉如水,便又低下头继续细读。
奏折中,陈怀义引经据典,罗列了历代分封酿祸的惨剧:“夫分封之制,上古虽有,然历代行之,多酿大祸。昔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大封同姓诸王,赐土授民,许其掌兵治政,以为血亲可固社稷。未几,诸王势力坐大,尾大不掉,竟有吴、楚七国联兵作乱,喊出‘诛晁错,清君侧’之语,天下震动,黎民涂炭,汉廷倾举国之力方得平定。此非血亲不亲,实乃权力蚀心、利欲熏天,骨肉之情终难敌问鼎之念也!”
“至西晋,武帝司马炎效汉之法,分封二十七王,诸王各拥强兵,盘踞一方。武帝崩后,诸王争权,爆发‘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兵戈四起,中原残破,流民遍野。正是这场内乱,耗尽晋室国力,终致五胡乱华,神州陆沉,晋室南渡,贻笑千古。上位亲历元末战乱,深知天下苍生苦兵戈久矣,岂能重蹈此覆辙?”
“再观李唐,虽鉴前朝之失,分封稍敛,然宗室诸王仍掌兵权。太宗朝有李元吉作乱之谋,中宗朝有韦后勾结宗室谋逆,玄宗朝更有安禄山借藩镇之力起兵范阳,陷洛阳、破长安,‘安史之乱’绵延八年,盛唐气象一去不返,藩镇割据之祸竟延续百年,终致唐室衰亡。此皆为‘藩王掌兵、外重内轻’之明证也!”
朱槿越读心越沉,而陈怀义的笔触并未停歇,直指朱元璋分封与皇子戍边的决策:“今上位欲令皇子戍守边疆,看似以亲制疏,实则授之以兵、赋之以地。皇子年幼时,或恭顺听话,然岁月流转,藩王势力日增,所辖之地兵精粮足,远离中枢,日久必生异心。一旦上位龙驭上宾,新君年幼,诸王或因争位而起兵,或因削权而作乱,届时兄弟相残、同室操戈,边疆兵戈向内,天下必乱!”
“况边疆之地,风霜苦寒,外敌环伺,皇子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未经战阵,不熟兵事,骤然授以戍边之责,恐难御外敌,反致边患加剧。若藩王与边将勾结,或因怯懦而避战,或因冒进而致败,皆非国家之福。”
奏折的末尾,陈怀义更是以死相谏:“臣以为,巩固边疆当以良将守边、以法度治边,而非寄望于宗室血亲;安定天下当以中央集权、以贤才辅政,而非分土裂疆。伏请上位罢止分封之议,收回皇子戍边之命…… 若上位执意分封,臣恐他日祸起萧墙,骨肉相残,天下大乱,臣亦无面目苟活于世!愿以死谏之,伏惟上位三思!”
读完最后一句,朱槿只觉得奏折上的字迹仿佛都带着血痕。
他抬眼看向朱元璋,嘴唇动了动,却不知该说些什么 。
朱元璋看着他变幻的神色,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如钟:“看完了?你怎么看?”
朱槿太了解自己的老爹了。朱元璋出身微末,幼时历经家破人亡之痛,父母兄长皆死于饥荒战乱,这份孤苦无依的记忆,成了他一生的执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m.zjsw.org)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