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松接过照片,指尖小心翼翼地捏着边缘,生怕弄坏。照片背后写着一行小字:“己亥年秋,遇蒹葭,如遇诗中景。” 字迹和白墨的一样娟秀,只是多了点随意。“我可以把这张照片夹在笔记本里吗?” 苏松小声问,“就像把诗里的景,藏在我的本子里。”
“当然可以,” 白墨笑着说,“以后我们看到好看的诗景,都可以拍下来或者画下来,夹在你的笔记本里,等毕业的时候,就能凑成一本‘诗景集’了。”
早读课的铃声在这时响起,教室里渐渐热闹起来。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拿出课本开始朗读,朗朗的读书声漫过教室,却没打乱苏松和白墨之间的安静。白墨翻开《诗经》,轻声读起《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苏松跟着读,声音比平时大了些。他看着白墨认真的侧脸,阳光落在她的睫毛上,投下淡淡的阴影,像落在纸页上的墨痕。他忽然觉得,这样的清晨真好 —— 有桂花的香,有诗的声,还有懂诗的人坐在身边,连高三的压力都好像轻了些。
读了一会儿,白墨忽然停下来,指着 “搔首踟蹰” 问苏松:“你觉得‘搔首踟蹰’的时候,那个人心里是着急还是开心?” 苏松想了想,说:“应该是又着急又开心吧,着急见不到对方,又开心能等着对方,就像小时候等爷爷回家,又盼又急。”
“我也是这么想的,” 白墨笑着点头,“我爸爸说,‘爱而不见’不是故意躲着,是女生不好意思,想看看男生会不会着急,会不会一直等。这种小小心思,比直接见面更有意思,就像诗里的‘迂回’,比直白更有味道。”
苏松在笔记本上写下:“诗里的‘迂回’,是藏在字里的心意,要慢慢品才懂。就像‘搔首踟蹰’,不是真的烦,是甜的烦。” 白墨凑过来看,在旁边补了一句:“就像桂花糕的甜,带着点清苦,才更让人记着。”
两人一边读诗一边批注,不知不觉就到了早读课结束。课间休息时,同桌林晓凑过来,好奇地看着他们的书:“苏松,你俩怎么一直在看《诗经》啊?这玩意儿不是只有考试才用得上吗?” 苏松刚想解释,白墨就先开口了:“《诗经》里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静女》里的小情侣,比小说还甜呢。”
林晓撇撇嘴:“我还是觉得小说好看,不过你们俩讨论得这么认真,倒像‘诗社’似的。”“诗社?” 苏松愣了一下,忽然想起昨天班会时,贺花说过想组织一个汉文化相关的社团,“要是真有个诗社,能一起读诗就好了。”
白墨眼睛亮了亮:“我以前在原来的学校,跟几个同学一起办过‘小星社’,就是一起读诗、写诗,特别有意思。要是咱们班也能办一个,说不定能邀请贺花一起,她不是喜欢汉文化吗?还能结合汉服搞点活动。”
苏松心里一动,他想起昨天贺花穿的汉元素裙子,想起她讲《诗经》服饰时的认真样子,又想起宋子都拍的那些风景照 —— 要是能把这些人聚在一起,一起读诗、一起分享,高三的日子肯定会很不一样。他在笔记本上写下 “扶苏诗社” 四个字,问白墨:“‘扶苏’是《诗经》里的树,有‘美好’的意思,要是办诗社,叫这个名字怎么样?”
白墨看着那四个字,笑着点头:“好听!‘扶苏’既有诗意,又有‘慢慢生长’的意思,像我们读诗一样,慢慢懂,慢慢喜欢。” 她从笔袋里拿出一支蓝色的笔,在 “扶苏诗社” 旁边画了株小小的扶苏树,枝叶嫩绿,像刚发芽的样子。
上课铃响时,苏松小心翼翼地把笔记本合上,生怕弄坏那幅小画。白墨也把《诗经》收起来,轻声说:“以后我们可以多跟贺花、宋子都他们聊聊,说不定真能把诗社办起来。” 苏松点点头,心里满是期待 —— 他好像已经能想象到,一群人围坐在一起,读诗、聊天、分享故事的样子,像《诗经》里写的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热闹又温暖。
第二节课是数学课,王老师拿着试卷走进教室,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苏松把笔记本放进桌洞,却忍不住偷偷摸了摸封面 —— 里面藏着他和白墨的批注,藏着桂花糕的甜香,还藏着一个关于 “扶苏诗社” 的小小愿望。他抬头看了看坐在前面的白墨,白墨正好也在回头看他,两人相视一笑,又赶紧转回去听老师讲课,只是嘴角的笑意,怎么也藏不住。
午休时,苏松和白墨约好一起去食堂吃饭。走在走廊上,白墨忽然想起什么,从书包里拿出一本《诗经译注》:“这是我爸爸给我的,里面有很多详细的注解,还有一些背景故事,你要是想看,可以借你。” 苏松接过书,封面是深绿色的,上面印着烫金的 “诗经译注” 四个字,翻开第一页,有一行手写的字:“诗为心之声,读诗即读人。—— 白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墨中有白请大家收藏:(m.zjsw.org)墨中有白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