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灯会的热闹还未完全消散,活动室里仍残留着桂花香囊的淡香与灯笼烛火的暖意。尤龙、宋子充和白墨三人留到了最后,他们围坐在铺满活动道具的课桌旁,指尖拂过还未收起的诗词卡片与汉服纹样草图,一场关于 “成立正式诗社” 的讨论,在灯会余温中悄然开启。
“这次灯会太成功了,刚才收拾场地的时候,还有同学拉着我问‘下次活动什么时候办’。” 尤龙率先打破沉默,他手里捏着一枚用黏土捏成的小小扶苏树模型 —— 那是灯会上一位同学的作品,此刻被他当作了讨论的引子,“既然大家热情这么高,咱们不如趁热打铁,正式成立‘扶苏诗社’吧?总不能一直像现在这样‘临时组队’,有了正式的社团身份,不仅能更规范地组织活动,还能申请学校的社团经费和活动场地。”
宋子充推了推眼镜,目光落在桌角那张写满活动反馈的纸条上 —— 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同学们的留言,“希望多搞几次汉服体验”“想深入了解《诗经》背后的故事”“下次还想玩诗词接龙”。他轻轻点头:“尤龙说得有道理。临时组织活动虽然灵活,但缺乏长期规划,很多想法比如‘《诗经》植物考察’‘传统节日特辑’,都需要有正式社团的框架才能落地。不过成立社团前,咱们得先明确核心定位和运作模式,不能只是‘一时兴起’。”
白墨将手中的《诗经》轻轻翻开,书页停在 “扶苏” 相关的诗句旁 —— 她特意标注了《郑风?山有扶苏》中的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笔尖在 “扶苏” 二字上轻轻点了点:“‘扶苏’本身就有‘树木茂盛、充满生机’的寓意,和咱们想传递的‘让传统文化焕发活力’的理念很契合。不过正式成立社团,首先要让大家知道‘加入诗社能获得什么’,不能只靠一时的热情。尤龙刚才提到的‘规范组织’很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有持续吸引成员的‘核心吸引力’。”
“说到核心吸引力,我倒有个想法。” 尤龙眼睛一亮,立刻从书包里掏出一张画纸,上面用铅笔勾勒着诗社徽章的初稿 —— 主体是一株枝繁叶茂的扶苏树,树干上缠绕着《诗经》竹简的纹样,树下点缀着小小的桃花与荇菜,正是之前汉服设计中用到的元素。“我觉得诗社徽章可以用扶苏树做主体,象征生命力与希望,再融入《诗经》和汉服的元素,体现咱们的特色。至于诗社宗旨,我琢磨着可以定为‘以扶苏之名,承《诗》之韵;融传统于今,赴文化之约’—— 简单说,就是希望通过诗社让大家一起感受《诗经》的魅力,把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生活,而不是只停留在‘读诗、背诗’的层面。”
他指着徽章初稿上的细节,语气愈发认真:“你看这树干上的竹简,刻的是《关雎》的开头‘关关雎鸠’,既点明了《诗经》的核心,又不会显得晦涩;树下的桃花对应《桃夭》的喜庆,荇菜呼应《关雎》的和谐,都是大家在灯会上已经熟悉的元素,能让新成员更快产生共鸣。徽章做好后,可以印在社员证、活动手册上,甚至做成小胸针发给大家,增加归属感。”
白墨看着徽章初稿,眼底满是认可:“这个设计既有辨识度,又能传递诗社的理念,比单纯用文字表述更直观。不过宗旨里提到的‘融传统于今’,需要具体的活动来支撑。如果只是空喊口号,时间久了大家难免会觉得‘乏味’。我提议,诗社成立后,可以定期举办三类核心活动:一是‘《诗经》深度分享会’,每次聚焦一篇或一类篇目,比如‘婚恋诗专题’‘战争诗专题’,邀请对传统文化有研究的老师来做指导,甚至可以组织‘诗句情景剧’,让大家通过表演理解诗中的情感;二是‘传统美学体验’,除了之前的汉服设计,还可以加入传统配饰制作、《诗经》主题绘画、古体诗创作工坊等,让喜欢动手的同学也能参与;三是‘文化实践活动’,比如清明节去郊外寻找《诗经》里的植物,端午节组织包粽子、写楚辞,把‘读诗’和‘生活’真正结合起来。”
“这些活动很全面,既兼顾了‘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和‘实践性’。” 宋子充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很快列出了 “活动体系框架”:“深度分享会负责‘文化输入’,美学体验负责‘创意输出’,实践活动负责‘生活融合’,三者结合确实能形成闭环。不过咱们都是高三学生,时间有限,活动频率需要合理规划 —— 比如‘深度分享会’每月一次,‘美学体验’每两周一次,‘实践活动’结合传统节日灵活安排,这样既不会占用太多学习时间,又能保持社团的活跃度。”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我之前在学校‘书法社’待过一段时间,积累了一些社团运作的经验,或许可以借鉴。比如书法社有‘师徒制’,让有基础的成员带新手,咱们诗社也可以设‘文化导师’,由对《诗经》或传统文化了解较深的成员(比如白墨对《诗经》文本的研究、贺花的汉服设计经验)负责指导新成员;书法社还会定期和其他学校的社团联动,咱们未来也可以和邻校的‘国学社’‘汉服社’合作,举办跨校诗词交流会或文化展,扩大影响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墨中有白请大家收藏:(m.zjsw.org)墨中有白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