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制’这个想法好!” 尤龙立刻附和,“比如苏松整理资料很厉害,可以当‘《诗经》资料导师’,帮大家解答背景知识;宋子都擅长活跃气氛,可以当‘活动组织导师’,负责策划诗词游戏;这样每个人都能发挥特长,新成员也能快速找到‘归属感’。不过借鉴经验的时候,咱们也要注意‘适配性’—— 比如书法社更侧重‘技能传承’,而咱们诗社更侧重‘文化体验’,不能照搬模式,得结合咱们的需求调整。”
白墨轻轻点头,补充道:“比如‘师徒制’可以改成更轻松的‘伙伴制’,避免让新成员有‘压力’;跨校合作可以先从‘线上交流’开始,比如和邻校诗社一起举办‘云端诗词接龙’,等大家熟悉后再搞线下活动,减少时间和精力的消耗。另外,考虑到高三学业紧张,咱们还可以设计‘轻量化活动’,比如每天在社团群里分享一句《诗经》名句 + 简短解读,或者周末搞‘15 分钟快速手工’(比如做一个小香囊、画一张简易诗意图),让大家即使没时间参加线下活动,也能保持和诗社的联结。”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从徽章设计、宗旨定位,到活动体系、运作模式,渐渐梳理出了成立 “扶苏诗社” 的清晰框架。尤龙负责完善徽章设计和宗旨文字,宋子充整理社团章程草案(包括成员权利义务、活动制度、经费管理等),白墨则开始规划 “社团成立首月活动计划”,把 “《诗经》入门分享会”“汉服配饰手工坊”“诗词接龙小组赛” 列为开社三大活动。
“对了,成立社团还需要征求大家的意见,尤其是之前一起筹备灯会的苏松、贺花和宋子都。” 宋子充忽然想起,立刻在笔记本上记下 “需召开全员会议,确认社团成立事宜”,“毕竟诗社是大家共同的‘心血’,不能咱们三个人‘拍板决定’。另外,还要准备社团成立申请材料,包括社团章程、发起人信息、活动规划,提交给学校社团管理中心审批,这些都需要分工合作。”
白墨将《诗经》合上,指尖轻轻拂过封面:“明天咱们就召集大家开个短会,把成立社团的想法和初步规划跟大家说清楚,听听每个人的意见。苏松擅长整理资料,可以让他帮忙完善申请材料里的‘活动可行性分析’;贺花对汉服和手工很熟悉,能补充‘美学体验活动’的细节;宋子都擅长沟通,可以让他负责和学校社团管理中心对接,了解审批流程。”
尤龙看着桌上渐渐成型的 “社团成立规划图”,忍不住露出笑容:“真没想到,原本只是随口一提的‘成立社团’,现在已经有这么具体的框架了。等咱们正式成立‘扶苏诗社’,说不定能成为学校里最有特色的社团呢!到时候咱们不仅能组织各种文化活动,还能把大家的作品(比如汉服设计、诗稿、手工艺品)整理成‘扶苏诗社文化集’,就算以后毕业了,也是一份珍贵的回忆。”
夜色渐深,活动室里的灯光依旧明亮。三人将讨论结果整理成清晰的笔记,准备明天和其他成员分享。桌角的扶苏树黏土模型,在灯光下仿佛也多了几分生机;那本翻到 “山有扶苏” 的《诗经》,静静躺在规划图旁,像是在见证这场 “传统文化传承” 的初心与约定。
宋子充最后检查了一遍笔记,确认没有遗漏关键事项:“从临时活动到正式社团,咱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只要大家目标一致,分工协作,肯定能顺利推进。最重要的是,咱们要记住成立诗社的初心 —— 不是为了‘搞形式’,而是真正让大家在忙碌的高三生活里,找到一片属于传统文化的‘精神栖息地’,让《诗经》的智慧与美好,能陪伴大家走过这段特殊的时光。”
白墨和尤龙同时点头,目光落在 “扶苏诗社” 这四个字上 —— 这不仅是一个社团的名字,更是一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一份对青春时光的珍视,一份对 “让经典活在当下” 的坚定信念。而这场在灯会余温中开启的讨论,正为这份信念,搭建起了第一块坚实的砖瓦。
喜欢墨中有白请大家收藏:(m.zjsw.org)墨中有白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