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风带着暖意吹进校园,教学楼前的玉兰花苞悄悄鼓了起来,操场边的柳枝抽出嫩黄的新芽,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花香 ——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诗社的各项活动也像这春日里的草木,蓬勃地生长着。
周日下午的社团活动室里,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满桌的资料上,诗社的成员们正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即将举办的 “非遗文化展”。苏松手里拿着一份活动流程表,指尖在 “学生作品展示区” 那一项上轻轻划过:“我们可以把大家之前在体验日做的剪纸、刺绣都放进去,再配上对应的《诗经》诗句卡片,比如贺花做的‘蒹葭’纹样书签,旁边就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卡片,让参观者既能看到作品,又能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
“我觉得还可以加一个‘互动体验区’!” 贺花立刻补充,手里举着一张刚画好的展区布局图,“让来参观的同学可以现场尝试剪简单的‘桃夭’纹样,或者在空白书签上绣一朵小桃花,我们派几个成员在旁边指导,这样能让大家更有参与感。”
尤龙也跟着点头:“我可以设计一个‘文化问答小游戏’,把《诗经》里的知识点做成问答卡片,答对的同学能获得小奖品,比如白墨整理的《诗经》笔记复印件,或者宋子都刻的小木牌,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让大家学到知识。”
苏松认真地听着大家的建议,时不时在流程表上做标记。当宋子都提到 “想邀请张爷爷来现场展示剪纸技艺” 时,他立刻说道:“我明天就去联系张爷爷,顺便问问他能不能带一些珍藏的老剪纸作品来,比如以前剪的‘二十四节气’纹样,这样展览的内容会更丰富。”
看着苏松有条不紊地统筹着各项事务,白墨悄悄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春日里的诗社,像一片生机勃勃的田野,而苏松就像田野里的领头人,带着大家一起播种、耕耘,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她抬起头,正好对上苏松看过来的目光,两人相视一笑,默契地移开了视线 —— 自上次一起准备读书分享会之后,这样无声的默契越来越多了。
第二天下午,苏松特意提前放学,去非遗工坊拜访张爷爷。老人正在院子里晒剪纸作品,看到苏松来了,笑着把他迎进屋里:“你说的‘非遗文化展’我已经听说了,贺花那丫头早就跟我提过。我这里正好有一套十年前剪的《诗经》主题长卷,有‘关雎’‘蒹葭’‘桃夭’好几篇,明天我就带过去,再现场给孩子们剪几幅‘春日’主题的作品。”
苏松连忙道谢,又和张爷爷详细确认了展览当天的流程,比如什么时候到场、需要准备哪些工具、展示的位置在哪里。临走时,张爷爷拍了拍他的肩膀:“小伙子,我看你对传统文化这么上心,又能带着一群年轻人一起做,真是难得。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跟我说。”
从非遗工坊出来时,夕阳已经西斜,金色的余晖洒在路边的玉兰花上,给花瓣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苏松想起刚加入诗社时的自己,那时他只是个喜欢写点小诗的普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只停留在课本层面;而现在,他不仅能带着大家策划文化展、组织体验日,还能和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这种变化让他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回到学校后,苏松立刻把和张爷爷沟通的结果告诉了诗社成员。大家都兴奋不已,宋子都甚至已经开始准备展示用的桌子和工具,贺花则忙着给之前做的手工作品装裱相框,尤龙也加班加点地设计问答游戏的卡片。整个诗社都沉浸在忙碌又充实的氛围里,像春天里努力生长的草木,渴望着在阳光下绽放自己的光彩。
“非遗文化展” 举办的那天,天气格外好。社团活动室里挤满了前来参观的同学,张爷爷的剪纸长卷前围了一圈又一圈人,大家都惊叹于老人精湛的技艺;互动体验区更是热闹,同学们排着队等着尝试剪纸和刺绣,宋子都和贺花在旁边耐心地指导,时不时还会讲解几句对应的《诗经》知识;尤龙的问答游戏也吸引了不少人,很多同学为了赢得小奖品,认真地翻阅着旁边摆放的《诗经》选读手册。
苏松穿梭在各个展区之间,时而帮张爷爷递剪刀,时而解答同学们关于剪纸历史的问题,时而还会和白墨一起整理展示的作品。当看到有个低年级的同学因为剪不好桃花而着急时,他蹲下来,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折纸、如何下剪:“你看,先把纸对折三次,然后在边缘剪一个小小的弧形,展开就是一朵桃花了。就像《诗经》里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每一朵桃花都有自己的形状,剪得不好也没关系,只要是自己用心做的,就是最好的。”
孩子在他的指导下,终于剪出了一朵歪歪扭扭的桃花,开心地举着给妈妈看。苏松看着孩子灿烂的笑容,忽然想起寒假里在老家文化广场上,那位让他写诗的老奶奶,想起读书分享会上教授讲的《关雎》内涵,想起诗社成员们一起努力的日日夜夜 —— 原来,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这样,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次活动到无数次分享,像春风拂过大地,悄无声息地在每个人心里种下种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墨中有白请大家收藏:(m.zjsw.org)墨中有白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