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了视频后,苏松继续埋首在试卷和资料里。他把学生们的《诗经》错题按题型分类,找出其中的共性问题 —— 比如对比兴手法的定义记忆模糊、不会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忽略文化背景对手法运用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他设计了一套 “阶梯式复习计划”:第一阶段是 “基础巩固”,每天让学生背诵比兴手法定义和典型诗句案例;第二阶段是 “案例分析”,结合《关雎》《蒹葭》和现代散文片段,教学生如何找 “他物” 与 “所咏之词” 的关联;第三阶段是 “实战演练”,布置模拟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逐份批改,针对性地指出问题。
为了让复习更有效果,苏松还特意请教了学校的资深语文老师。老教师告诉他:“初中生理解比兴手法,关键在于‘具象化’,不能只讲理论,要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讲‘兴’,可以说‘看到春天的花开,就想起妈妈做的桃花糕’,这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学生们更容易理解。” 苏松把这个方法记在心里,第二天就在课堂上实践 —— 他拿着一朵刚从校园里摘的玉兰花,问学生们:“看到这朵花,你们会想起什么?” 有学生说 “想起妈妈的香水”,有学生说 “想起去年春天和朋友一起赏花”,苏松趁机引导:“这就是‘兴’的思路,古人看到雎鸠鸟,就想起心仪的淑女;看到蒹葭和白露,就想起追寻的伊人,和我们看到玉兰花想起的事物是一样的道理。”
课堂上的氛围渐渐活跃起来,学生们眼中的迷茫少了些,多了些恍然大悟的神情。可苏松心里的担忧并没有减少,他知道,要让学生们真正掌握比兴手法,还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巩固。每天晚上,他都会把学生当天的作业带回家批改,遇到有进步的学生,就在作业本上写下鼓励的话:“这次比兴手法分析比上次清晰多了,继续加油!”“‘白露为霜’的景物分析很到位,下次可以试着结合文化背景再深入一点!” 而遇到问题较多的作业,他会在旁边附上详细的修改建议,甚至画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有一次,苏松批改作业到凌晨一点,窗外下起了小雨,淅淅沥沥的雨声敲打着窗户。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拿起手机想看看时间,却不小心点开了诗社的微信群。群里,尤龙分享了自己设计的 “《诗经》知识问答小游戏” 初稿,贺花发了新的汉服纹样草图,宋子都则晒出了自己刻的 “蒹葭” 主题小木牌。看着伙伴们积极的样子,苏松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自己加入诗社的初衷,想起大家一起策划文化活动、分享《诗经》感悟的日子,忽然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为了学生们的成长,为了诗社的发展,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第二天早上,苏松带着新打印的复习资料走进教室,学生们看到他手里厚厚的卡片,眼神里没有了之前的抵触,多了些期待。“今天我们来做个‘比兴手法闯关游戏’,” 苏松笑着说,“每闯过一关,就能获得一张‘诗经小达人’卡片,集齐五张可以兑换我手写的《诗经》诗句书签哦!” 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欢呼,学生们纷纷拿起复习资料,认真地准备起来。看着学生们专注的神情,苏松心里的担忧渐渐消散了一些。他知道,虽然这次模拟考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但只要自己和学生们一起努力,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取得进步。
夕阳西下时,苏松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学生们拿着 “诗经小达人” 卡片开心地讨论着,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拿出手机,给白墨发了一条消息:“今天的复习效果很好,学生们对比兴手法的理解比之前清晰多了,谢谢你之前给我的案例集。” 很快,白墨回复道:“看到你和学生们都在进步,我也很开心。如果需要帮忙,随时跟我说,诗社的伙伴们都会支持你的。”
苏松抬头望向天空,晚霞染红了半边天,像一幅绚丽的画卷。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压力依然存在,但只要有学生们的努力,有诗社伙伴们的支持,有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就一定能迎接挑战,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而他自己,也会继续带着这份责任与热爱,在传承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喜欢墨中有白请大家收藏:(m.zjsw.org)墨中有白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